近年来,多地结合本地特色中药材资源与传统食疗文化,发布地方版药食同源清单,推动 “药食两用” 物质的规范化应用与产业发展。
一、国家与地方目录的差异化布局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已涵盖 106 种物质,包括枸杞、黄芪、茯苓等常见品种。在此基础上,地方清单通过 “增量补充” 与 “特色挖掘” 形成差异化:
- 西南地区:广西 2024 年发布首批目录,将五指毛桃、牛大力等岭南特色药材纳入,用于汤料、茶饮开发;云南自 2023 年起试点铁皮石斛、三七花的食品化应用,开发石斛花茶、三七口服液等产品;贵州 2025 年草案拟新增刺梨、太子参,主打维生素 C 补充剂与儿童健康食品;四川 2024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川芎、麦冬纳入,结合川菜 “麻辣养生” 传统开发调味料。
- 东北地区:黑龙江将刺五加、红景天等纳入地方资源名录,支持林下经济与功能食品开发;吉林依托人参产业优势,推动人参蜜片、人参肽等深加工产品市场化。
- 华东地区:江苏通过医保政策创新,将代代花、白芷等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支持茅苍术、苏芡实等道地药材恢复种植;广东自 2021 年起试点铁皮石斛、西洋参的食品化生产,产品限于省内流通。
二、政策创新与产业实践亮点
- 加工标准与认证体系
河南发布全国首个《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T/HNJK 01—2025),对原料处理、配方配伍、微生物限量等作出细化规定,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江苏制定地方标准规范黄精、灵芝等的种植与加工,推动 “三品一标” 认证。
- 医保与跨境贸易突破
苏州允许医保定点药店销售药食同源代用茶、固体饮料,明确分区分类摆放要求;南京通过 “班列 + 跨境电商” 模式,助力茯苓、百合等产品出口东南亚。广西等同采纳云南《干制三七花》地方标准,实现云南三七花在广西的合规流通。
- 地域特色与产品创新
河南嵩县以《食疗本草》文化为核心,开发丹参炖土鸡、黄精五指毛桃汤等药膳,并建设茶药同源研究院,推出柴胡茶、连翘茶等饮品。贵州刺梨从 “山野果” 变身功能性零食,2024 年产值突破 30 亿元。
三、跨区域流通与消费提示
- 合规性要求
地方特色药材跨省销售需符合目标省份标准或通过互认机制。例如,广东化橘红虽被纳入国家目录,但进入浙江市场仍需符合当地加工规范。企业需注意原料来源合法性,如人参仅限 5 年及以下人工种植品种,且每日食用量≤3 克。
- 风险防控
部分品种需标注特殊人群禁忌,如肉苁蓉、灵芝建议孕妇及婴幼儿慎用。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自行使用未经验证的野生药材。
- 市场潜力与挑战
2025 年药食同源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元,年轻群体贡献超 65% 消费额。但行业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功效宣传模糊等问题,需通过团体标准(如 T/CI 650-2024《药食同源产品质量管理规范》)与透明溯源体系提升信任度。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趋势
国家层面通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 年)》明确 “扩大食药同源品种范围”,地方则加速配套措施落地:江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浙江山区 26 县计划到 2025 年建成 10 个数字化车间,推动黄精、三叶青等产业化。未来,随着健康声称标识政策落地(如 2025 年国家卫健委答复函提及的功效标注),药食同源产品将从 “经验应用” 转向 “精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