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覆盖淡水、海水、特种养殖的多元化格局。以下是整理的主要养殖品种及其分布区域的详细介绍:
一、淡水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
- 分布:湖北、江苏、湖南、安徽等长江流域省份,其中湖北连续 27 年蝉联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第一,青鱼、鲢鱼产量居全国首位。
- 养殖模式:池塘混养为主,湖北、湖南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2.罗非鱼
- 分布:广东(占全国产量 45%)、海南、广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广东茂名、海南文昌为核心产区。
- 特点:耐低氧、生长快,适合高温水域,广东年产量超 70 万吨,占全国近一半。
3.鲤鱼、鲫鱼
- 分布:全国广泛养殖,河南、山东、四川为传统产区,湖北、江苏通过品种改良(如湘云鲫)提升产量。
- 品种创新:自主培育的 “中科 3 号” 鲫鱼良种覆盖率超 90%。
4.黄颡鱼、大口黑鲈
- 分布:湖北、广东、四川等地,湖北枝江、广东佛山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黄颡鱼产量占全国 56%。
- 技术升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缩短养殖周期至 8-10 个月。
5.小龙虾
- 分布:湖北(占全国产量 50%)、江苏、安徽,湖北潜江、监利为 “中国小龙虾之乡”,年加工产值超 200 亿元。
- 产业延伸:开发虾稻共作模式,带动餐饮、电商全产业链发展。
二、海水鱼类
1.大黄鱼
- 分布:福建宁德(占全国产量 80%),三都澳海域为核心养殖区,形成从种苗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2024 年全产业链产值达 110 亿元。
- 技术突破:“富发 1 号” 新品种抗病力提升 40%,深远海网箱养殖单箱年产量超 300 吨。
2.鲈鱼、石斑鱼
- 分布:广东(鲈鱼产量占全国 63%)、福建、海南,广东珠海、福建东山为石斑鱼主产区,年产量超 15 万吨。
- 养殖模式:高位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广东推广 “陆海接力” 模式提升成活率。
3.海参、扇贝
- 分布:山东(海参产量占全国 70%)、辽宁,山东荣成、辽宁大连为核心产区,海参年产值超 200 亿元。
- 生态养殖:底播增殖与浮筏养殖结合,山东明波水产 “蓝钻一号” 围栏实现立体化养殖。
三、甲壳类
1.南美白对虾
- 分布:海水养殖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淡水养殖以广东、江苏、福建为主,广东产量占全国近 30%。
- 技术创新:高位池养殖年亩产超 2000 公斤,广西推广 “帆布池 + 尾水处理” 模式。
2.青虾、罗氏沼虾
- 分布:青虾主产江苏、浙江(太湖青虾闻名),罗氏沼虾集中在广东、广西,广东珠三角年产量超 10 万吨。
- 市场拓展:电商渠道推动鲜活虾 48 小时直达全国。
3.河蟹
- 分布:江苏(阳澄湖大闸蟹)、安徽当涂、湖北梁子湖、江西军山湖,湖北汉川市大规格河蟹出口单价达 100 元 / 只。
- 品牌建设:江苏 “阳澄湖大闸蟹” 品牌价值超千亿元,湖北 “潜江龙虾” 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四、贝类
1.缢蛏、泥蚶
- 分布:浙江乐清湾(中国泥蚶之乡)、台州三门湾,福建宁德、广东湛江亦有规模化养殖,乐清湾年产泥蚶超 5 万吨。
- 苗种优势:浙江乐清是全国缢蛏苗种主要供应地,年交易量超 400 万公斤。
2.牡蛎、扇贝
- 分布:山东(牡蛎产量全国第一)、辽宁,广东湛江、广西北海为南方主产区,山东荣成扇贝养殖面积超 10 万亩。
- 加工利用:牡蛎肉加工成蚝油,扇贝柱出口日韩,附加值提升 3 倍以上。
五、其他特色品种
1.鲟鱼、虹鳟鱼
- 分布:云南会泽(占云南冷水鱼产量 70%)、四川、贵州,会泽县年产鲟鱼 9000 吨,鱼子酱出口欧美,占全球市场 10%。
- 技术突破:三倍体虹鳟制种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雌性率超 96.7%。
2.龟鳖类
- 分布:江西南丰(中国龟鳖之乡,种蛋供应占全国 60%)、广西南宁,南丰县 “稻鳖共生” 模式亩产效益超 8000 元。
- 深加工:开发甲鱼肽、龟苓膏等健康产品,江西桔花香公司与江中集团合作年产值目标 5 亿元。
3.海带、紫菜
- 分布:山东荣成(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江苏连云港、福建霞浦,荣成海带养殖面积超 20 万亩,年产值超 30 亿元。
- 综合利用:海带提取碘、甘露醇,紫菜加工成即食海苔,出口东南亚。
六、区域布局特点
- 沿海优势带:山东、福建、广东聚焦深远海养殖,福建对深远海装备按 30% 补助,单个项目最高 2000 万元。
- 长江流域带:湖北、江苏以大宗淡水鱼和小龙虾为主,湖北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
- 西南冷水鱼带:云南、四川依托高原冷水资源,构建鲟鱼、鳟鱼全产业链,云南计划 2025 年冷水鱼产值达 60 亿元。
- 特色区域集群:如浙江乐清湾贝类、江西南丰龟鳖、福建宁德大黄鱼,形成 “一县一品” 产业格局。
总结
中国水产养殖通过品种优化、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效益”,未来将进一步强化种业自主、绿色转型和国际竞争力,巩固全球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