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产业是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渔业生产体系,2024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 7357.59 万吨,占全球养殖产量的 60% 以上。产业正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提升”,形成了涵盖养殖、加工、贸易、科技的全产业链格局。
一、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
1.产量与产值
2024 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长 3.39%,其中养殖产量 6060.03 万吨,占比 82.4%,海水与淡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50.4:49.6)。渔业经济总产值达 3.4 万亿元,其中养殖、加工、流通服务业产值占比为 49:21.6:29.3,第三产业贡献显著提升。
2.区域布局与特色发展
- 冷水鱼产业带:云南构建滇东北、滇西北两大冷水鱼园区,计划 2025 年实现产量 4 万吨、产值 60 亿元,依托金沙江流域发展鲟鱼、鳟鱼全产业链。
- 深远海养殖:福建、山东等地推进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如福建对深远海渔场设施设备按 30% 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达 2000 万元;山东明波水产通过 “蓝钻一号” 生态围栏实现立体化养殖,饵料系数从 1.5 降至 1.2,3 人可年产 300 吨优质商品鱼。
- 传统养殖升级:湖北、湖南等淡水主产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渔业,2024 年大宗淡水鱼产量占比超 50%。
二、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1.种业振兴与品种突破
我国已审定水产新品种 306 个,自主培育率达 90%,鲤鱼、对虾等品种良种覆盖率 100%。例如,虹鳟 “水科 1 号” 和 “全雌 1 号” 打破国外垄断,三倍体虹鳟制种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雌性率超 96.7%,三倍体率超 95%。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技术保存 18 种共 7616 份种质资源,突破地理生殖隔离。
2.绿色养殖技术推广
- 尾水治理:漳州通过 “沉淀消纳 + 生态净化” 模式处理养殖尾水 4.9 万亩,氨氮、总磷去除率超 50%;湖北枝江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水质达《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 设施升级: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计划到 2030 年改造池塘 1700 万亩,新增工厂化养殖水体 1500 万立方米,重点布局沿海深远海和内陆盐碱地。
- 饲料替代:大黄鱼、花鲈等品种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率显著提升,三都港将大黄鱼加工利用率提高至 90%,开发出鱼柳、鱼面等精深加工产品。
三、市场消费与贸易格局
1.国内消费升级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 52.25 千克,城市消费趋于饱和,西部及农村地区成为新增长点。消费偏好向便利化、营养化、品牌化转变:电商渠道销量年增 20% 以上,佛跳墙、大黄鱼预制菜成为年夜饭热门选择;高端产品如海参、帝王蟹礼盒销量翻倍,90 后消费者占预制菜采购主体的 56%。
2.国际贸易与挑战
2024 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量 1117.2 万吨,同比增长 5.79%,但受国际反倾销影响,贸易逆差收窄至 23.57 亿美元。
- 市场多元化:RCEP 区域出口增长显著,辽宁对东盟水产品出口享惠货值同比增 20.33%,冻煮杂色蛤等特色产品通过关税减免扩大市场份额。
- 贸易摩擦应对:美国对厄瓜多尔、越南等国虾类加征反倾销税,中国企业通过提升质量(如 BAP 认证)和开拓新兴市场(中东、俄罗斯)规避风险。2025 年 7 月,美国水产行业组织推动对中国等国展开第 301 条款调查,聚焦违禁药物问题,倒逼产业强化质量管控。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1.政策体系完善
- 国家战略:农业农村部 “五大行动”(生态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饲料替代、种业提升)全面推进,2024 年水产养殖用药量下降 15% 以上。
- 地方创新:广东出台《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优化许可证核发流程,引入第三方检测提升检疫效率;福建对国家级原良种场升级改造补助上限提高至 100 万元。
2.未来发展路径
- 科技驱动:构建 “蓝色食品认证” 体系,以形态、营养、风味等 6 项指标规范品质评价,推动优质优价;深远海养殖集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精准投喂和病害预警。
- 可持续转型:中国海洋大学提出 “两步走” 策略,2030 年前调整养殖结构(如扩大贝藻养殖),2050 年实现绿色能源全替代,单位增重能耗降低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