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药材种类丰富,现有中药资源
3626 种,规模化种植品种超 110 种,其中道地药材 30 余种,形成了以 “五朵金花” 为核心、地理标志产品为特色、药食同源品种为亮点的多元化体系。
一、道地药材:全国产量标杆
1.当归
- 地位:岷县当归产量占全国 90%,被誉为 “中华当归甲天下”,其挥发油含量比药典标准高 30% 以上。
- 特点:主根粗长、油润甘香,富含藁本内酯等活性成分,是妇科调经、补血活血的核心药材。
- 产地:岷县、宕昌、漳县,其中 “哈达铺当归” 2025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黄芪
- 地位:陇西黄芪产量占全国 50%,被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其黄芪甲苷含量超药典标准 2 倍。
- 特点:质地绵韧、豆香浓郁,常用于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2023 年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
- 产地:陇西、渭源、宕昌,首阳镇为全国最大黄芪交易中心。
3.党参
- 地位:渭源白条党参产量占全国 60%,文县纹党(国家地理标志)药用成分含量居党参之首。
- 特点:芦头粗大、肉质饱满,多糖含量达 45% 以上,2023 年获批药食同源目录。
- 产地:渭源、文县、临洮,渭源县被誉为 “中国党参之乡”。
4.大黄
- 地位:甘肃大黄产量占全国 80%,礼县大黄、华亭大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特点:质地坚实、气清香,蒽醌类成分含量达 3.5% 以上,是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经典药材。
- 产地:礼县、华亭、宕昌,华亭大黄 2025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5.甘草
- 地位:瓜州县为全国最大人工甘草基地,产量占全国 30% 以上,其甘草酸含量超药典标准 15%。
- 特点:外皮红棕、甜味浓郁,广泛用于调和药性、润肺止咳。
- 产地:瓜州、民勤、武威,形成 “种植 - 提取 - 制剂” 全产业链。
二、特色优势品种:区域品牌代表
1.柴胡
- 特点:陇东地区的北柴胡皂苷含量达 3.8%,高于药典标准,常用于解表退热、疏肝解郁。
- 产地:华亭、灵台、崇信,华亭柴胡规模化种植面积超 5 万亩。
2.板蓝根
- 地位:民乐县为全国最大板蓝根基地,产量占全国 40%,其靛玉红含量达 0.08% 以上。
- 特点:根条粗壮、色白坚实,是抗病毒类中成药的核心原料。
- 产地:民乐、山丹、临泽,形成 “种植 - 切片 - 提取” 产业链。
3.独活
- 地位:华亭独活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蛇床子素含量达 0.5%,是散寒祛湿的良药。
- 特点:香气浓郁、味苦辛,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 产地:华亭、庄浪、静宁,华亭独活 2025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4.款冬花
- 地位:灵台县为全国最大款冬花基地,产量占全国 70%,其款冬酮含量达 0.03% 以上。
- 特点:花蕾饱满、色紫红,是润肺止咳的经典药材,常与紫菀配伍使用。
- 产地:灵台、崇信、泾川,形成 “合作社 + 药企” 订单种植模式。
三、珍稀濒危品种:科技助力保护
1.暗紫贝母
- 地位:川贝母核心基原植物,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甘南合作人工种植成功填补技术空白。
- 特点:鳞茎直径 0.5-1cm,生物碱含量达 0.05%,是止咳化痰的名贵药材。
- 突破:甘南百草公司建成 20 亩标准化基地,未来 3 年计划扩种至 1000 亩,预计年产值破亿元。
2.肉苁蓉
- 地位:酒泉、张掖为主要产区,荒漠肉苁蓉 2023 年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其松果菊苷含量达 3.0% 以上。
- 特点:寄生在梭梭根部,素有 “沙漠人参” 之称,用于补肾阳、益精血。
- 开发:玉门市建成 10 万亩人工种植基地,开发苁蓉酒、苁蓉茶等深加工产品。
四、药食同源品种:跨界融合典范
1.枸杞
- 地位:靖远枸杞多糖含量达 40%,是 “甘味” 农产品品牌,2023 年纳入药食同源试点。
- 特点:粒大色红、味甜微酸,富含 β- 胡萝卜素,常用于滋补肝肾、明目养颜。
- 产地:靖远、景泰、平川,开发枸杞原浆、枸杞籽油等功能食品。
2.苦水玫瑰
- 地位:永登县苦水玫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精油含量达 0.04%,是药食两用佳品。
- 特点:香气浓郁、花瓣厚实,含挥发油 30 余种,用于理气解郁、美容养颜。
- 开发:苦水镇建成玫瑰产业园,生产玫瑰酱、玫瑰纯露等产品,年产值超 5 亿元。
3.黄芪、党参、肉苁蓉
- 政策突破:2023 年正式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允许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 应用:陇西黄芪开发黄芪饼干、黄芪口服液;文县纹党制成党参蜜饯、党参茶;酒泉肉苁蓉加工苁蓉咖啡、苁蓉保健品。
五、新兴潜力品种:科技驱动创新
1.丹参
- 地位:庄浪县引进南开大学 “NK 系列” 丹参,有效成分含量超药典标准 2 倍,亩产达 2000 斤。
- 特点:根系粗壮、丹参酮 ⅡA 含量达 0.35%,用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 产业链:建成全省首个丹参科技创新园,集种苗繁育、饮片加工、功能产品开发于一体,年育苗 2000 万株。
2.红芪
- 地位:漳县红芪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达 0.04%,是黄芪的道地变种。
- 特点:外皮红棕、质地柔韧,常用于补气升阳、托毒生肌。
- 开发:漳县建成红芪 GAP 基地 5 万亩,开发红芪口服液、红芪多糖胶囊。
六、民族特色药材:多元文化融合
1.藏药资源
- 贝母:甘南高原的暗紫贝母、梭砂贝母,是藏药 “七十味珍珠丸” 的核心成分。
- 羌活:碌曲县羌活挥发油含量达 2.5%,用于祛风除湿、止痛解表,是藏药经典药材。
2.蒙药资源
- 锁阳:金塔县锁阳肉质茎含锁阳多糖 15%,用于补肾润肠,蒙药中常与肉苁蓉配伍。
- 沙棘:河西走廊沙棘维生素 C 含量达 1000mg/100g,用于活血散瘀、止咳祛痰。
地理标志产品矩阵
截至 2025 年,甘肃已有
23 个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包括:
岷县当归(妇科圣药),
陇西黄芪(补气之王),
渭源白条党参(健脾佳品),
礼县大黄(泻下要药),
华亭独活(祛湿良药),
文县纹党(党参珍品),
哈达铺当归(宕昌新地标),
华亭大黄(优质原料),
漳县红芪(补气变种),
民乐板蓝根(抗病毒主力)。
这些品种通过 “地理标志 + 溯源系统” 实现全链条质量管控,例如宕昌县建立 22 个当归追溯监测点,扫码可查种植户信息及农残检测报告。
产业布局与市场影响
甘肃中药材产业形成 “四区协同” 格局:
- 陇中陇东:以定西、平凉为核心,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 陇南:以文县、宕昌为核心,聚焦纹党、红芪、贝母。
- 河西:以张掖、酒泉为核心,主攻甘草、板蓝根、肉苁蓉。
- 甘南:以合作、碌曲为核心,开发藏药贝母、羌活。
2024 年,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 66%,静态仓储能力 180 万吨,年交易额 350 亿元,产品覆盖全国 90% 的中药企业,并出口至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总结
甘肃中药材种类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既是自然禀赋的馈赠,也是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结晶。从 “五朵金花” 到药食同源,从地理标志到民族药材,其多元化的品种体系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