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橄榄油产业是中国油橄榄种植与加工的标杆,其发展历程、产业规模及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优势。
一、产业基础与规模
陇南地处北纬 33° 白龙江流域,年均 600 毫米降雨量、充足光照及弱碱性土壤,被中外专家认证为中国油橄榄
最佳适生区。截至 2023 年底,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
104.85 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 59%,覆盖 44 个乡镇 343 个行政村,带动 40 余万群众增收。主产区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 63.58 万亩,人均产业收入超
4000 元,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鲜果年产量
5.4 万吨(占全国 90%)、初榨橄榄油
8000 吨,综合产值
40 亿元。根据《甘肃省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3 年)》,到 2025 年种植面积将达
120 万亩,综合产值突破
50 亿元;2033 年目标为种植面积 130 万亩、综合产值
100 亿元,形成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
二、全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创新
陇南构建了 “引种选育 - 种植管理 - 精深加工 - 品牌营销” 全链条体系。全市培育
21 家加工企业,建成
27 条世界先进初榨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 1500 吨,每个榨季可处理鲜果 9 万吨。龙头企业祥宇公司年收购当地 60% 以上鲜果,辐射 56.3 万亩种植区,带动 7.6 万户农户,并参与起草国家油橄榄标准。其自主研发的低温冷榨技术(27℃以下物理压榨)使产品理化指标达欧盟标准,斩获
80 余项国际奖项,出口至西班牙、韩国等国。
陇南建成
亚洲最大油橄榄种质资源基因库,收集品种 133 个,并通过航天育种(搭载神舟十四号)、核辐射育种等技术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目前推广的莱星、佛奥等 8 个主栽品种亩均产量达 450 公斤以上,良种化率超 90%。此外,油橄榄温床育苗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山地单轨运输机、电动采摘机等设备广泛应用,采摘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依托产业链延伸,陇南开发出
十大类 80 余种产品,包括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茶、保健品、护肤品等。例如,金纽带公司建成每小时 6 吨的鲜果压榨线,计划拓展果酒、果醋等深加工项目;奥利沃公司推进橄榄叶及果渣提取物生产线,实现资源利用率 60% 以上。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陇南橄榄油累计获得
100 多个国际国内奖项,其中祥宇、庄园橄榄油连续多年入选 “全球特级初榨橄榄油 100 强”,“陇之韵” 牌产品在 2025 年中国国际橄榄油比赛中斩获双金奖。区域公用品牌 “陇南油橄榄”与企业商标形成协同体系,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陇南通过 “线上 + 线下” 双渠道拓展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
80 多家专卖店,建立
1000 多家网店,2023 年电商销售额逾 3 亿元;产品进入沱沱工社等高端平台,并出口至意大利、美国等数十国。同时,通过举办油橄榄节、参与国际展会(如世界林木业大会)强化品牌曝光,推动 “中国人自己的橄榄油” 走向全球。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陇南实施
链长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制定产业链图谱,明确招商引资清单,并设立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 “六个一” 人才团队攻关技术瓶颈。财政补贴覆盖苗木采购(每亩 600 元)、水利设施(解决 8 万亩基地缺水)及农机购置,推动低产园改造 39.6 万亩。
未来将重点推进
武都油橄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集研发、加工、交易于一体的产业高地;计划到 2033 年建成
全球最大油橄榄种植加工交易中心,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同时,通过 “地理标志 + 绿色认证” 提升产品溢价,目标 80% 产品达绿色食品标准,60% 获有机认证。
五、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油橄榄种植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陇南在白龙江沿线建成
百公里绿色长廊,新增造林面积 25.11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区域,实现 “荒山变绿、群众致富”。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中,油橄榄占比超 40%,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 “铁杆庄稼”。
总结
陇南橄榄油产业以 “适生区优势 + 科技驱动 + 全链发展” 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的典范。其从引种试验到国际认可的跨越,不仅重塑了国产橄榄油的品质形象,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未来,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品牌国际化,陇南有望成为全球橄榄油产业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