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形成了以“土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及发展亮点:
一、水果产业
1. 长丰草莓
- 产业规模:长丰县是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县,形成了覆盖种苗培育、智慧种植、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直接带动36万人就业。
- 特色亮点:
- 拥有全球232个草莓品种,主推红颜、长丰红玉、白雪公主等10个优质品种,年供应种苗15亿株,占全国市场主导地位,并开发草莓干、果酱、茶饮原料等加工品。
2. 砀山酥梨
- 产业地位:全球最大连片梨园(50万亩),年产酥梨超百万吨,被誉为“世界梨都”。
- 产业链延伸:
- 开发酥梨糖、酥梨膏、酥梨酒等深加工产品,打造“药食同源”品牌。
- 以梨花节、采梨节为载体,推动“云上梨园”生态旅游,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3. 蓝莓产业
- 代表地区:安庆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带动全国20余省市种植25万亩。
- 龙头企业:徽岳记瓜蒌年销售额近5亿元,占全国市场50%。
二、特种养殖与加工
1. 霍邱鹅肝
- 产业规模:霍邱县是全国最大鹅肝生产基地,年养殖加工朗德鹅400万只,生产鹅肥肝5000吨以上,目标产值30亿元。
- 产品创新:开发冰鲜鹅肥肝、红酒鹅肝等高附加值产品,结合鹅文化打造商旅融合产业链。
2. 小龙虾养殖
- 规模与产地: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主,全省养殖面积超700万亩,产量65万吨(全国第二),重点分布在六安、滁州、合肥等地。合肥龙虾、全椒龙虾获国家地理标志。
3. 肉鸡产业链
- 产业规模:通过“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形成从种鸡到熟食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近80亿元,带动就业近30万人,集种鸡、饲料、屠宰、深加工于一体。
三、茶叶产业
1. 四大名茶
- 黄山毛峰:绿茶代表,白毫披身、香气清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祁门红茶:“红茶皇后”,以“祁门香”闻名,曾获国际金奖。
- 六安瓜片:唯一无芽无梗绿茶,金寨齐云山为核心产区,兼具药用价值。
- 太平猴魁:烘青尖茶,叶片扁平挺直,兰香持久。
2. 茶旅融合
- 六安西茶谷:依托六安瓜片茶园,建设登山步道、网红吊桥,打造采茶体验与民宿经济。
- 朝代茶馆:黄山地区以唐宋茶文化为内核,建设茶旅综合体。
四、中药材与特色种植
1. 皖西皖南中药材
- 代表品种:霍山石斛、亳州白芍、茯苓等,2023年全链产值878亿元。
- 规模与特色: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240万亩(亳州占50%),主产白芍、牡丹皮、霍山石斛等道地药材。积极推动药膳、药酒、药浴等深加工产品和药食同源产品。
2. 瓜蒌产业
- 岳西县:全国瓜蒌种苗核心区,年培育近千万株,带动20余省市种植25万亩,形成"种植-回收-加工"全产业链。
3. 花生产业
- 定远县藕塘镇: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年产值3亿元,开发花生油、休闲食品等。
五、农旅融合与休闲农业
1. 典型案例
- 马鞍山大青山桃花村:依托万亩果园,推出季节性农旅线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 黄山茶旅综合体:融合茶学、茶艺、民宿,打造“心灵休憩”目的地。
2. 全省效益
- 2023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综合收入942.42亿元。
六、其他特色产业
- 蔬菜与食用菌:皖北设施蔬菜、皖南高山蔬菜,食用菌(金针菇、羊肚菌等)年产值超百亿。
- 蚕桑产业:皖南地区规模化种养,丝绸加工出口占比提升。
- 粮油深加工:濉溪县打造“种粮一体化”模式,培育“昊晨”“幸运”等品牌,年加工产值超64亿元。
- 利辛肉牛:建设10万头高端肉牛屠宰项目,"三疃旺牛"模式带动全县饲养量达12万头。
总结:安徽省通过“土特产+科技+品牌+融合”模式,推动草莓、鹅肝、茶叶等八大特色产业向千亿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