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药材资源丰富多样,素有 “中医之乡、中药之库” 的美誉。全省中药资源种类达 9035 种,占全国总量的 1/2,其中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尤为突出。以下从
道地药材、木本药材、林下种植品种、草原(高原)药材、地方特色品种五大类进行整理。
一、道地药材:品质享誉全球
四川的道地药材以 “川药” 闻名,其中
川芎、川贝母、附子、麦冬、黄连、白芷、丹参、干姜等品种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 川芎:彭州、都江堰等地是核心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约 6.2 万亩,年产量占全国 75% 以上,出口量达 2000 吨 / 年,主导制定《中医药 - 川芎》ISO 国际标准。其根茎用于活血行气,是 “四物汤” 等经典方剂的核心成分。
- 川贝母:阿坝州、甘孜州以暗紫贝母、卷叶贝母为主,得荣县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建成全国最大种植基地,带动户均增收 2.91 万元,2023 年首批鲜品销售收入 241.8 万元。野生川贝母因稀缺性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人工种植技术已突破。
- 附子:江油是 “中国附子之乡”,种植历史超 1900 年,盐附子加工工艺入选省级非遗。华润三九等企业建立 GAP 认证基地,参附注射液等产品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
- 麦冬:三台县是全国主产区,种植面积 7.3 万亩,年产量占全国 70% 以上,出口量占 80%,开发出麦冬饮片、保健食品等 5 类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8.3 亿元。
- 黄连:石柱、洪雅等地的 “雅连” 曾濒临灭绝,现通过生态种植恢复至 1500 余亩,开发出牙膏、面膜等衍生品,品质优于药典标准。
二、木本药材:规模化种植与生态价值并重
四川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重点发展
杜仲、黄柏、厚朴、银杏、辛夷花等木本药材:
- 杜仲:全省种植面积超 50 万亩,广元、巴中为核心产区,树皮用于降压降脂,杜仲叶提取物可制成保健品。
- 黄柏:主要分布于盆周山区,树皮含小檗碱,用于抗菌消炎,人工林面积达 30 万亩。
- 厚朴:与黄柏套种形成 “林药共生” 模式,树皮用于行气消积,乐山、雅安等地的种植基地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 银杏(叶用):遂宁、绵阳等地建立叶用银杏基地,银杏叶提取物是全球畅销的心血管药物原料。
三、林下种植品种:立体开发典范
四川利用林地荫蔽环境,发展
黄连、茯苓、猪苓、重楼、天麻、黄精等林下经济作物:
- 黄连:石柱、洪雅等地采用 “林 - 药” 套种,黄连与柳杉、杉木间作,亩产值达 3 万元以上。
- 重楼:野生资源稀缺,攀枝花、凉山等地通过仿野生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鲜品价格超 800 元 / 公斤。
- 天麻:广元、绵阳等地推广 “菌材 + 蜜环菌” 培育技术,林下种植亩产达 1500 公斤,开发出天麻酒、天麻饮片等产品。
- 黄精:泸州古蔺县打造 “黄精小镇”,种植面积超 2 万亩,开发黄精茶、黄精糕点等药食同源产品,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1.2 万元。
四、草原(高原)药材:高原生态的馈赠
川西高原地区孕育了
川贝母、羌活、甘松、红景天、川续断等耐寒品种:
- 羌活:阿坝州、甘孜州的野生羌活资源丰富,根茎用于解表散寒,人工驯化种植技术已成熟。
- 红景天:理塘、稻城等地的高原草甸是主产区,提取物用于抗缺氧、抗疲劳,产品出口至欧美市场。
- 甘松:生长于海拔 3000 米以上的湿地,阿坝若尔盖的甘松挥发油含量高于药典标准,是藏药 “七十味珍珠丸” 的重要成分。
五、地方特色品种:区域经济的支柱
各地结合地理优势培育出
天冬、金钗石斛、赶黄草、佛手、枳壳等特色品种,形成 “一县一品” 格局:
- 天冬:内江东兴区种植面积达 5 万余亩,占全国 60%,开发出天冬饼干、银耳羹等 40 余款大健康产品,带动 5000 余户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
- 金钗石斛:合江县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仿野生种植面积超 1 万亩,石斛鲜条价格达 300 元 / 公斤,深加工产品如石斛口服液年产值超 2 亿元。
- 赶黄草:泸州古蔺县的 “酒城九味” 之一,全草用于保肝利胆,人工种植面积 3 万亩,与药企合作开发出赶黄草颗粒等药品。
- 佛手:合江县的佛手有效成分含量高于药典 5 倍,切片出口至东南亚,用于理气化痰,种植基地带动农户亩均收益超 8000 元。
六、产业创新与品种升级
四川在传统品种基础上,通过
种质资源攻关、新品种研发、数字化管理推动产业升级:
- 新品种培育: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选育出蜀紫 1 号(紫芝)和高翔川芝(赤芝),前者三萜含量创新高,后者抗木霉病能力突出,填补国内空白。
- 智慧农业应用:彭州川芎基地引入 “本草智库” 大模型,通过土壤监测、病虫害预警实现精准种植;新绿色药业研发智慧农业机器人,实现川芎收割一体化。
- 品牌建设:“涪城麦冬”“中江丹参”“川白芷” 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欧盟药典认证,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向欧洲出口符合国际标准的配方饮片。
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
川贝母、重楼、羌活等珍稀品种,四川通过
种质资源圃建设、仿野生种植、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
- 汶川、万源等地建立 37 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圃,保存川贝母、羌活等野生种质资源。
- 得荣县推广 “房前屋后种植川贝母” 模式,农户在庭院种植 1 平方米可增收 500-1000 元,既保护生态又增加收入。
- 对野生药材采集实行 “许可证制度”,限制过度采挖,同时通过人工种植替代野生资源,如重楼、黄连的人工种植占比已超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