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药材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政策支持,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中医药产业高地。
一、资源禀赋与产业规模
四川素有 “中医之乡、中药之库” 美誉,中药资源种类达 9035 种,占全国总量的 1/2,川芎、川贝母、附子等 86 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截至 2024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847 万亩,建成 432 个规范化种植基地,432 个种植基地、89 种中药材纳入溯源体系,覆盖面积超 50 万亩。2024 年 “川药” 综合产值突破 1200 亿元,目标 2025 年达 1500 亿元,形成 “种植 - 加工 - 研发 - 销售” 全产业链格局。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天府中药城、彭州川芎、三台麦冬、内江天冬等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培育好医生、新绿色等营收近百亿元企业 2 家,超 10 亿元企业 5 家,规上中药企业 258 家,中药工业营收 418 亿元。例如,内江市东兴区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种植天冬 5 万余亩,带动 5000 余户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并开发出天冬饼干、银耳羹等 40 余款大健康产品。
二、政策创新与体系建设
四川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全省六大支柱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21 个市(州)均设立中医药局,形成 “三位一体” 管理体系。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 资金保障:注册 30 亿元成立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设立 3000 万元研发风险分担基金,支持 11 个创新药项目备案。
- 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药材 GAP 监督实施示范省建设,发布 36 项省级地方标准,主导制定《中医药 - 川芎》《中医药 - 姜黄》2 项 ISO 国际标准,西红花、葛根等 4 项国际标准获批立项。
- 溯源体系:建成省级中药材追溯平台,实现 “国家 - 省 - 县” 三级数据互通,覆盖 256 家经营主体、387 个基地、87 个品种,累计溯源面积超 50 万亩。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四川以 “科技赋能” 推动产业转型,构建 “基础研究 - 成果转化 - 产业应用” 创新链:
- 科研平台:建成 42 个科研平台,成立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试点省,推动 “本草智库” 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落地,整合 1500 万条中药材基因信息,为种植、加工提供决策支持。
- 创新药研发:好医生药业研发的 1 类创新药秦威颗粒获批上市,抗肺纤维化、中风等 5 个 1 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近 5 年 12 个创新药获临床批件。
- 智能化生产:新绿色药业建成国内首个中药配方颗粒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研发智慧农业机器人,实现川芎种植收割一体化;四川天植中药公司智慧煎药中心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效率提升 3 倍。
四、未来发展方向
四川将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三大战略:
- 区域协同:深化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共建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联盟,推动乌蒙山片区 3000 余种中药材资源共享,形成 “川药出川、云药入川” 的产业协作格局。
- 跨界融合:发展 “中医药 + 文旅”,建设 44 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药膳食疗、养生研学等产品。例如,古蔺县箭竹大黑洞景区打造中医药康养体验区,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
- 数字赋能:推广 “本草智库” 大模型应用,在 20 个县(市、区)试点 “区块链 + 溯源” 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