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的竹荪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的差异,与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加工方式密切相关。常见的食用竹荪主要有
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棘托竹荪等。
一、口感差异:因形态和纤维结构不同而分化
竹荪的口感主要由菌柄(可食用主体)的纤维粗细、菌肉紧实度及菌裙的脆嫩度决定,不同种类差异明显:
1.长裙竹荪
- 形态:菌柄粗壮(直径约 1-2 厘米),菌裙宽长(8-12 厘米),网眼细密。
- 口感:菌柄脆嫩多汁,菌裙轻薄柔软,整体纤维细腻,鲜食时带清甜香气,煮熟后不易软烂,适合快炒、煲汤(如与鸡、菌菇同炖),能保持 “脆中带嫩” 的口感。
2.短裙竹荪
- 形态:菌柄较细(直径 0.8-1.5 厘米),菌裙短(3-6 厘米),网眼较粗,菌肉更紧实。
- 口感:纤维比长裙竹荪稍粗,韧性更强,耐煮耐储存(干货尤其明显),煮熟后口感偏 “弹牙”,适合长时间炖煮或加工为干货(如炖排骨、做火锅底料),风味更浓郁(氨基酸在干燥后更易释放鲜味)。
3.红托竹荪
- 形态:菌柄中等粗细,菌托呈粉红色(区别于其他竹荪的白色菌托),菌肉厚实。
- 口感:菌柄细腻滑嫩,几乎无粗纤维,煮熟后质地绵密,香气醇厚(含独特的酯类物质),适合慢炖、药膳(如与枸杞、山药同煮),口感 “柔而不烂”,能吸收汤汁精华。
4.棘托竹荪
- 形态:菌柄较粗但纤维较粗,菌托有棘状突起,菌裙薄且易破。
- 口感:整体偏粗韧,鲜食时略带涩味(需焯水去味),但干货经泡发后风味浓郁,适合红烧、卤制等重调味做法,能吸附汤汁并保持嚼劲。
二、营养价值:核心成分相近,细节成分有侧重
竹荪普遍富含
氨基酸(8 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多糖、膳食纤维、矿物质(钙、铁、锌) 及多种活性物质(如竹荪素,有抗氧化作用),但不同种类在具体成分含量上因生长环境(如土壤肥力、温湿度)略有差异:
1.长裙竹荪:氨基酸总量最高
因生长在竹林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其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亮氨酸)含量比其他种类高 10%-15%,且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占比达 40% 以上,适合需要补充优质蛋白的人群(如老人、儿童)。
2.红托竹荪:多糖和活性物质更突出
贵州织金等产区的红托竹荪,因生长在杉树林间弱酸性土壤中,多糖(β- 葡聚糖)含量比普通竹荪高 20% 左右,且竹荪素(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更丰富,传统上被视为 “药膳级” 竹荪,适合注重免疫力调节的人群。
3.短裙竹荪:膳食纤维更丰富
其菌柄纤维结构紧密,干货中膳食纤维含量达 35%-40%(高于长裙竹荪的 25%-30%),且富含木质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适合需要调理肠胃的人群。
4.棘托竹荪:矿物质含量较高
多生长在山区岩石缝隙附近,吸收的钙、铁、锌等矿物质更丰富(钙含量约 120mg/100g,是其他竹荪的 1.5 倍),但因口感较粗,更适合作为 “营养补充型” 食材加工为粉末或馅料。
总结:根据需求选种类
- 追求鲜脆口感、做快炒 / 清炖:优先选长裙竹荪;
- 需耐煮、做干货或重调味菜:选短裙竹荪;
- 注重药膳功效、做慢炖滋补汤:选红托竹荪;
- 性价比之选(价格较低)、做加工食品:选棘托竹荪。
整体而言,竹荪的核心营养价值趋同,差异主要体现在 “口感适配场景” 和 “特定成分侧重”,可根据烹饪方式和营养需求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