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维度 | 药食同源物品 | 保健食品 |
定义与属性 |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共 106 种,截至 2025 年),属于普通食品范畴,兼具营养与传统调理价值。 | 经国家审批的特殊食品,需标注 “蓝帽子” 标志,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补充营养素,不可替代药物。 |
核心特征 | 安全性高,可长期食用(如枸杞、山药)- 无明确保健功能宣称,仅按食品属性描述- 原料需在官方目录内 | 需通过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如毒理学试验)- 明确标注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及每日用量- 可宣称 27 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 |
代表产品 | 基础食材:红枣、生姜、莲子、薏米- 新增补益类:党参、黄芪、灵芝(2023 年纳入)- 香辛料:当归、姜黄(仅限调味) | 营养素补充剂:钙尔奇(补钙)、善存(复合维生素)- 功能类:鱼油胶囊(调节血脂)、益生菌粉(改善肠道)- 创新产品:NMN 抗衰产品、GABA 助眠软糖 |
应用场景 | 日常饮食:煮粥、煲汤、泡茶(如黄芪粥、枸杞茶)- 地方特色:湖南瑶药膳(五指毛桃鸽子汤)、河南嵩县丹参宴- 现代加工:茯苓饼干、山药酸奶 | 亚健康调理:熬夜人群护肝产品(水飞蓟宾复方制剂)- 精准营养:基因检测定制补剂、AI 配方优化产品- 特殊需求:运动人群乳清蛋白粉、糖尿病专用食品 |
审批与标识 | 无需保健食品审批,仅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如 GB 2760)- 无特殊标识,原料需在目录中明确标注 | 需通过注册或备案,取得 “国食健字” 文号- 包装必须标注 “蓝帽子” 标志及 “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警示语 |
食用限制 | 无严格食用量限制,但需避免过量(如枸杞每日≤20g)- 特殊人群需谨慎(如孕妇禁用丁香、山楂) | 有明确推荐剂量,过量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维生素 A 中毒)- 不适宜人群需回避(如少年儿童慎服人参类产品) |
地方特色与创新 | 地域文化融合:广东化橘红泡水、河南怀山药蒸食- 跨界产品:江苏药膳面包(甘麦大枣包)、深圳陈皮软欧包 | 科技赋能:纳米靶向技术提升 NMN 吸收率、微分子胶原三肽改善皮肤弹性- 场景细分:职场人士便携益生菌固体饮料、银发族关节养护产品 |
安全性与风险 | 整体安全性高,但部分物质需辨证使用(如湿热体质慎用黄芪)- 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引发蓄积性风险(如甘草导致水钠潴留) | 需严格按说明书使用,避免与药物相互作用(如鱼油影响抗凝血药效果)- 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产品存在健康隐患(如 “三无” 减肥产品) |
政策与监管 | 目录动态更新(2023-2024 年新增 13 种),原料使用需符合《食药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 监管严格,功能声称需科学验证(如辅助降血糖需临床数据)- 定期抽检,违规产品面临下架和处罚 |
联系人:秦先生
邮件:2544505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