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围绕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种类的茶有着各自适宜的种植区域,如绿茶多产于河南等地区;红茶主要产自福建;白茶在福建、广东为主产地;乌龙茶在福建、台湾地区;普洱茶则源于云南。茶树从种植到采摘有诸多讲究,制作方法也因茶而异。福建白茶珍贵,乌龙茶因微发酵而独具香气,这些茶叶的种植与制作知识是茶文化物质层面的基础内容。这些茶叶被人们品尝使用,满足人们对茶需求的同时也推动着茶产业的发展,也是茶文化中物质文明的体现。
茶具在茶文化物质方面占重要地位。从茶盘、茶壶到茶杯,每一样器具都精美讲究,独具工艺美感与文化内涵。如茶壶,其质地、造型多种多样,有紫砂壶质地温润,透气性佳,能更好地发挥茶叶的香气;陶瓷茶壶亦有白瓷、青花瓷等不同品类,图案精美,为品茶增添了视觉享受。不同的茶具适合不同种类的茶,也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些丰富的茶具种类和特色都是茶文化物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看,有着独特的内涵。茶字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和称谓,如荼、槚、桡、蔎、茗、荈、葭等,到唐代经陆羽撰写《茶经》后,荼字才演变成现在的茶字。茶字为会意字,分木、人、树叶三部分,表示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饮料。将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还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 + 人(中间的人字)+ 八十(木字) = 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这寓指爱茶饮茶,遵循自然简单的生活,便能健康长寿,体现了源于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家文化内涵。以礼规范品茶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意境之美。在人际交往方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等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美德的推崇。例如,朋友相见喝茶叙事是“以茶会友”,各种联谊活动以茶话会形式进行是“以茶联谊”,亲友相见以清茶一杯表示尊敬为“以茶示礼”等。同时,茶文化在不同阶层的生活中均不可或缺,从历史文人的“琴棋书画洒诗茶”到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品味和鉴赏茶的过程中,“色、香、味、韵”是重要元素。“色”指茶的外观,包括茶叶形状、颜色和清朗程度;“香”是气味,含干茶香和冲泡后的香气;“味”为品尝茶水的滋味,涵盖口感和回韵感;“韵”如同饮酒后留有余味的肺呼吸般美妙,品味需要多次冲泡,体会茶香和茶味的细微差别以及茶水的韵味和层次感。此外,茶文化与文化、艺术结合紧密,如精美且讲究的茶具,像茶盘、茶壶、茶杯等,独具工艺美感和文化内涵,还有茶道中的“茶套”、“茶花”等艺术形式也是其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现。
中国人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到哲理高度,产生了所谓的茶德、茶道等。例如,受道家思想影响,在中国茶道精神里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茶艺茶道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儒家“中庸和谐”思想观念影响下,茶文化中的“和”意强调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如“和敬”所表达的含义,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茶文化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诗词、画作、文学作品流传,如唐代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等作品,都是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典范。通过这些文学艺术作品,茶文化传承了当时的文风、士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风貌。而且在不同民族的生活俗语中,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体现了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特色,是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有力证据。
中国茶道精神概括为“和、静、怡、真”等。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表示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体现为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比如在煮茶过程中,茶圣陆羽认为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风炉(金)、木炭(木)、茶汤(水)、大地(土)、燃烧(火),就体现了《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思想。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只有通过“静”,才能借助淡淡的茶汤品味人生真谛,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通过茶壶领悟宇宙的奥秘,以及利用茶道修习来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古往今来的众多高僧、儒生都将“静”视为茶道修习的必经途径,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去静字无妙法”,因为静能使人聪慧、虚怀若谷、内敛含藏、洞察一切。
“怡”意为和悦、愉快。不同的人群饮茶有不同的侧重点,文人学士饮茶注重“茶之韵”,于饮茶中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寄情交友;佛家饮茶看重“茶之德”,借助茶来提神,辅助参禅悟道;道家饮茶重点在“茶之功”,即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以期望羽化成仙等,这些都体现出饮茶所带来的愉悦享受。
“真”包含真理、真性、真诚的意思,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出“道”,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真性”是在品茶时表露出真实无拘的自我;“真诚”则是在品茶中坦诚相见,彼此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和理解对方。
日本的茶道精神浓缩为“和、敬、清、寂”四规。
强调在茶事活动中的和谐氛围,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尽可能达成一种和睦相处的状态。参加茶会的人要相互包容理解,避免冲突矛盾,共同营造出一种平和的茶事环境。
体现为对茶事参与者和茶事物的敬重。在茶会中,参会者要尊重主人的精心准备和安排,主人也要尊重客人的到来和对茶的喜爱。同时,对茶具等茶事物也要怀抱敬畏之心,郑重对待每一道茶工序。
要求与茶相关的人、茶具、环境都必须保持清洁、清爽、清楚。人的身心应保持纯洁清净,茶具在使用前后都要精心清洗以免影响茶香,茶室环境的规整干净等都是清这一茶道精神的外在体现。
指茶事活动中要保持安静,且情思要庄重。茶事大多在寂静的环境下进行,参与者需要让自己内心平静,且整个茶事活动充满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使人们在参加这种活动时能够超脱于喧嚣的尘世,达到一种内心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茶道中的中和表现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伦理、内在与外在、个体与群体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例如在泡茶的过程中,讲究投茶量适宜,水温适中,泡茶的时间也要恰到好处等,使得茶、水、人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和谐。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说,人们借品茶之机,以茶为媒介促进人际之间的和谐沟通,避免过度的纷争与矛盾,从而创造祥和的社交氛围。这是儒家思想对茶道精神在社会关系层面的一种渗透,也反映出茶道精神的中和之道与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的紧密联系。
源于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一方面,从自然万物角度,它体现为茶叶的生长与季节变化、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而且品茶的环境也应追求自然之美,例如在山水之间、庭院之中品茶会让人更加亲近自然,感受茶与自然的和谐相连。另一方面,从人性角度,自然之性是指品茶者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不造作的状态,在品茶中能顺应内心的感受,去除杂念,还原人性本真的淳朴,达到一种超脱而空灵的境界,如同在大自然中的宁静祥和般的精神状态。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茶道精神里,使得茶道在追求技艺的同时更重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内心的沟通交流。
“清”首先可指物质的环境,像茶室应保持整洁清静,远离喧嚣和繁杂。其次可指人格的清高,有高尚道德与品性的品茶者,在清净的环境下饮着清澈的茶汤,以清新的态度来品茶悟茶,可以说是茶道精神的一种体现。“雅”则包括高雅、文雅等多种含义,如茶道的礼仪、茶艺操作的过程都是文雅有序的,从选茗、择水到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等无不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韵味,没有粗俗、随便的成分在内。这种要求在品茶的仪式感、品茶者自身素养等方面得以体现,同时也影响着茶道精神所追求的整体氛围。
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地位,茶道中也处处体现着明伦之礼。在家庭环境中,敬茶有着长幼有序的规范。比如晚辈向长辈敬茶以表尊敬与孝心,长辈接受回礼则彰显慈爱与关怀。在社交场合,主人以茶待客所遵循的一整套礼仪程序,包括茶的选择、冲泡的方式、递茶的顺序等都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茶道中的礼仪不仅展示了人际交往中的敬重与谦逊,更体现了整个社会伦理秩序在茶文化中的渗透,是中国茶道精神在社会规范方面的一种诉求。
还有像廉、美、和、敬(庄晚芳先生提出)等更为具体的主张。“廉”包含廉俭有德之意,提倡在茶道中保持廉洁、勤俭的作风,不追求奢华排场;“美”体现为美真康乐,在品茶过程中追求一种美好、真实、健康、快乐的感受;“和”在上述诸多的解释里都有体现,强调和谐关系;“敬”则是敬爱为人,对人敬重包含着对师长、客人等不同人物的尊重敬爱态度,这些茶道精神有助于通过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在中国茶道有贵族、雅士、禅宗、世俗等流派。贵族流派侧重茶的品与质,讲究茶叶等级、茶具的名贵等物质层面的高质量体验;雅士流派注重茶之韵,追求茶所带来的韵味感,从茶的香气、滋味等到品茶时的意境都有着较高的需求,通常伴随着吟诗作画等文人雅事;禅宗流派目的是参禅悟道,茶被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品茶时通过静思冥想,借助茶来感悟佛理和宇宙人生的真谛;世俗流派在于茶之味,更强调大众对于茶叶滋味的感受,以品茶来享受人生的乐趣,如普通百姓在闲暇时泡一杯香茶,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片刻惬意。
茶道精神的产生是基于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包含着茶的种植、制作、品味、礼仪等诸多物质和行为方面的要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孕育出茶道精神这一更为抽象、高深的内核。例如,在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简单的饮茶习惯,到品茶时讲究茶叶的品质、泡茶时对水温的把握、茶具的选择等物质层面的内涵不断沉淀,进而在礼仪交往中形成以茶示礼等文化规范。随着人们对饮茶这件事的精神层面探索加深,在哲学、宗教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的思考融合下,形成如“和、静、怡、真”这种高度概括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就像是花蕊,茶文化内涵如同花瓣,花瓣给予花蕊滋养,而花蕊则是整个花朵(茶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
一方面,茶道精神的发扬需要依托茶文化所涵盖的饮茶、品茶等实践活动来达成。例如,想要体会“和”的茶道精神,人们会在以茶会友的过程中感受到朋友之间温和融洽的相处氛围;要在具体的泡茶、奉茶、品茶的动作和礼仪中践行尊敬他人的“敬”这一茶道精神。另一方面,丰富的茶具、多样的茶叶种类以及独特的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内涵中的物质层面为茶道精神的外在体现提供了可能。比如在欣赏精美的茶艺表演时,观者能够通过表演者动作的儒雅流畅、环境布置的雅致清幽,在直观上感受到茶道精神中的某些元素,像“静”与“雅”等内涵。所以,茶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茶道精神产生的基石,同时也是茶道精神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本土文化根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饮茶习惯,到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封建时期,深受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文化机制影响。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依赖,这种关系深刻地融入到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之中。例如,中国人偏爱绿茶,正是因为未发酵的绿茶冲泡后的形状、颜色、气味能给人浓郁的自然气息,而且文人雅士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煮茗论道,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折射,相应地在中国茶道精神中也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如“和、静、怡、真”中的“和”与“真”,强调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以及在品茶中展现真实自我,与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西方茶文化是在全球融合之后形成的,与资本主义发展基本同步。中国茶叶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西方,西方的茶文化具有明显的贸易和殖民扩张时期的历史特征。例如在英国,英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的大规模进口和流行而逐步构建起来的,它与英国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海洋贸易背景紧密相连。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并常加入其他调料饮用,体现的是实用主义和贸易背景下的消费文化特色。另外,在西方的茶饮消费观念中,会重点关注茶叶是否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对口感的原始追求不如中国丰富多彩的品茶过程那么细腻。
中国:中国人喝茶注重品,对茶叶本身(如种类、产地、年份等)、冲泡水(例如讲究泉水泡茶为上佳)、茶具(例如紫砂茶具备受喜爱,因为其蕴含质朴的泥土芬芳和天地灵气)、茶道等都有着较高品级的要求,但在饮茶时间和场合上相对比较随意。而且中国人很多时候单纯注重茶叶自然冲泡后的纯粹口感、香气等,追求悠然闲适,享受一种休闲、养生的情趣 。
西方:西方人饮茶时往往会添加牛奶等其他元素,让饮茶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例如英国人的下午茶习惯,常搭配丰盛的茶点。而且他们对饮茶的时间把控较为固定,像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等,分别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体现了严谨的生活习惯。他们更多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结合,整个饮茶过程融入浓厚的生活元素,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程式化与实用性的融合 。
中国:中国茶文化内涵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茶道精神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提倡的“中庸”和“仁礼”,讲究在和谐大氛围下通过饮茶自我反躬自省并增进人际交往中的情谊。品茶是人们精神超脱和诗意生活的一种体现,通过茶饮追求一种心灵宁静和自我人格境界的升华,茶成为连接个体与外界(如自然、他人、社会等)的一种心灵纽带。
西方:西方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更多地体现个人主义。以英国为例,邀请人喝下午茶,女主人会拿出家中最好的茶、制作精致美味的茶点,并换上得体服饰,目的是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庭的完美一面以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品茶成为展现个人品味、家庭实力与社交能力的舞台之一,与中国茶道精神所倡导的内敛、以茶修身养性等内涵存在明显区别。同时,西方社会中的茶文化缺乏像中国茶道那样深厚的哲学宗教底蕴,更多是一种基于社交礼仪和生活品质追求的规范。
联系人:秦先生
邮件:2544505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