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能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以调节机体功能、促进健康为目的的食品。
根据功能性食品的特性和行业实践,其分类依据主要包括
功能声称、
成分组成、
适用人群 及
产品形态 等,具体如下:
一、按功能声称(核心分类依据)
以产品宣称的保健功能为主要分类标准,需经科学验证(如动物实验、人体试验),常见包括:
1.营养素补充功能
针对特定营养素摄入不足,如补充维生素(A/B/C/D/E 等)、矿物质(钙、铁、锌)、必需脂肪酸(Omega-3)等,代表产品:维生素片、钙片、鱼油。
2.生理调节功能
按具体调节的机体系统或功能细分,例如:
- 免疫调节:含益生菌、多糖(如灵芝、香菇提取物)的产品。
- 代谢管理:辅助降血脂(植物甾醇)、降血糖(铬元素、苦瓜提取物)、降压(纳豆激酶、红曲)的食品。
- 肠道健康:膳食纤维、益生菌(酸奶、益生菌制剂)、益生元(低聚果糖)。
- 抗氧化与抗衰老:含花青素(蓝莓、葡萄籽)、维生素 C/E、辅酶 Q10 的产品。
- 骨骼与关节健康:钙 + 维生素 D、氨基葡萄糖、软骨素。
3.特殊功能声称
针对特定场景的功能,如运动人群的
抗疲劳(牛磺酸、肌酸)、改善睡眠(GABA、褪黑素)、促进消化(消化酶)等。
二、按成分组成(物质基础分类)
以产品核心功能成分的来源或性质划分:
1.营养素类
基础营养素强化食品,如强化钙的牛奶、添加维生素的面包,或纯营养素制剂(如单独的叶酸片)。
2.功能性成分类
非传统营养素但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的成分,例如:
- 植物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茶多酚、番茄红素)、动物来源成分(胶原蛋白、壳聚糖)、微生物产物(益生菌、纳豆激酶)、合成或提取成分(氨基葡萄糖、植物甾醇)等。
3.药食同源类
基于传统医学理论(如中医),使用可用于食品的中药材或其提取物,如枸杞、灵芝、山楂、荷叶等制成的功能性食品。
三、按适用人群(目标消费群体)
针对特定人群的生理需求或健康风险设计:
1.特定生理阶段人群
孕妇(叶酸、DHA 补充剂)、婴幼儿(益生菌滴剂)、老年人(护脑磷脂酰丝氨酸、护眼叶黄素)。
2.特殊健康需求人群
慢性病人群(辅助控糖的铬元素食品、控脂的植物甾醇食品)、运动人群(能量补充棒、电解质饮料)、过敏人群(无麸质、无乳糖功能性食品)。
3.普遍健康管理人群
面向亚健康或预防需求的大众,如普通抗氧化维生素软糖、日常膳食纤维补充剂。
四、按产品形态(物理形式)
根据产品的剂型或食用方式分类,兼顾便捷性和功能性:
1.传统剂型
片剂(维生素片)、胶囊(鱼油)、粉剂(蛋白粉、膳食纤维粉)。
2.即食 / 即饮型
功能性饮料(含牛磺酸的运动饮料、含胶原蛋白的水)、功能性零食(高蛋白能量棒、添加益生菌的酸奶)、软糖(维生素软糖、褪黑素软糖)。
3.日常食品强化型
强化营养素的主食(高钙面条)、功能化乳制品(添加植物甾醇的低脂牛奶)、强化饮料(含锌的果汁)。
五、其他分类依据
1.法规监管分类
如中国 “蓝帽子” 保健食品(需审批的功能性食品)与普通食品级功能食品(如仅声称 “富含膳食纤维” 的食品)。
2.成分来源属性
天然来源(如植物提取、发酵产物)与合成来源(如化学合成的维生素),或有机认证功能性食品。
3.作用机制
按成分对机体的作用路径分类,如 “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胆固醇吸收”“促进钙吸收” 等。
总结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本质上是
功能导向 与
需求导向 的结合,核心依据是
科学验证的保健功能 和
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同时结合成分性质、产品形态及法规要求进行细分。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功能声称、成分表及适用人群说明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