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食同源产品的区域优势与各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密切相关,以下是整理的药食同源产品优势较为明显的主要地区及优势产品:
一、西北地区
-
宁夏(中宁、中卫)
-
- 优势产品:枸杞(中宁枸杞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占全国产量 60% 以上)、甘草、黄芪。
-
- 优势成因:宁夏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适合枸杞等耐旱作物生长,种植历史超 600 年,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产品涵盖枸杞干果、饮品、保健品等。
-
甘肃(定西、陇南)
-
- 优势产品:党参、黄芪、当归、板蓝根、百合(兰州百合)。
-
- 优势成因: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气候多样,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定西有 “中国药都” 之称,党参产量占全国 70%,黄芪占 50%,药食同源产品以原料种植和初加工为主,近年深加工(如黄芪茶、党参蜜)逐步发展。
-
新疆(若羌、和田、吐鲁番)
-
- 优势产品:红枣(若羌灰枣、和田大枣)、葡萄干、肉苁蓉、沙棘。
-
- 优势成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实糖分高、品质优,红枣和葡萄干产量占全国 60% 以上,沙棘和肉苁蓉依托沙漠资源开发,形成特色保健食品。
二、华北及东北地区
-
河南(焦作、新乡)
-
- 优势产品:“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金银花。
-
- 优势成因:焦作温县垆土山药(铁棍山药)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土质黏重肥沃,适合根茎类药材生长,怀药入药食用历史 2000 余年,现开发有山药粉、地黄糕、菊花饮品等深加工产品。
-
吉林(长白山地区)
-
- 优势产品:人参(5 年及以下人工种植)、鹿茸、林蛙油、刺五加。
-
- 优势成因:长白山是中国最大人参产区(占全国 85%),2012 年人参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后,开发了人参蜜片、口服液、化妆品等,产业规模超 500 亿元。
-
山东(平阴、平邑)
-
- 优势产品:平阴玫瑰(药食两用,占全国 70%)、平邑金银花(产量占全国 60%)、阿胶(东阿阿胶核心产区)。
-
- 优势成因:平阴玫瑰花香浓郁,用于花茶、糕点、精油;金银花清热解毒,广泛用于饮品(如金银花露);阿胶以驴皮熬制,济南、聊城为传统加工中心。
三、华东地区
-
浙江(杭州、建德、绍兴)
-
- 优势产品:莲子(建德湘莲)、芡实(南湖芡实)、铁皮石斛(乐清、金华)、杭白菊(桐乡)。
-
- 优势成因:水网密布,适合水生植物(莲子、芡实)生长,铁皮石斛依托仿野生种植技术,开发了枫斗、冲剂等;杭白菊为 “菊花茶” 主要原料,加工产业成熟。
-
安徽(亳州、铜陵)
-
- 优势产品:亳州菊花(亳菊、贡菊)、铜陵白姜、芡实(芡实在皖北大面积种植)。
-
- 优势成因:亳州是全国最大中药材集散地,菊花种植加工历史悠久,依托中医药产业集群,药食同源产品从原料到终端保健品产业链完整。
-
福建(宁德、漳州)
-
- 优势产品:银耳(古田,占全国 90%)、莲子(建宁通心白莲)、金线莲、太子参。
-
- 优势成因:古田银耳人工栽培技术成熟,产量占全球 90%,开发即食银耳羹、冻干产品;建宁莲子粒大味甘,是药食两用佳品。
四、中南地区
-
广东(新会、高州)
-
- 优势产品:新会陈皮(柑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化橘红(高州)、桂圆(龙眼,高州、储良)。
-
- 优势成因:新会陈皮以茶枝柑皮陈化而成,用于煲汤、茶饮、调味料,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化橘红化痰止咳,是岭南特色药材。
-
湖南(隆回、湘潭)
-
- 优势产品:百合(隆回龙牙百合)、莲子(湘潭湘莲)、玉竹、茯苓。
-
- 优势成因:隆回气候湿润,百合鳞片肥大,无苦味,适合鲜食和加工;湘莲种植历史 3000 年,为 “中国第一莲子”,产品涵盖莲子粉、罐头等。
-
广西(玉林、桂林)
-
- 优势产品:八角(占全国 85%)、肉桂、罗汉果(桂林永福)、桂圆(博白)。
-
- 优势成因:玉林是中国 — 东盟香料交易中心,八角、肉桂既是香料也是中药材;罗汉果甜味剂(罗汉果糖)低热量,广泛用于代糖食品。
五、西南地区
-
云南(文山、普洱)
-
- 优势产品:三七(文山,占全国 90%)、茯苓(丽江)、石斛(西双版纳德宏)、玛咖(丽江、香格里拉)。
-
- 优势成因:文山三七皂苷含量高,2018 年获批药食同源原料,开发了三七粉、口服液、面膜等;玛咖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种植,成为新兴保健食品原料。
-
四川(平武、江油)
-
- 优势产品:川贝母(平武)、麦冬(绵阳三台)、川芎、花椒(汉源)。
-
- 优势成因:川贝母润肺止咳,是高端药膳原料;麦冬用于茶饮、煲汤,四川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药食同源产品加工依托成都医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区域优势总结
- 原料种植优势:宁夏枸杞、甘肃党参、河南怀药、云南三七等依托地理标志和规模化种植形成原料高地。
- 加工产业集群:安徽亳州(集散 + 加工)、广东新会(陈皮深加工)、吉林长白山(人参全产业链)等地具备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
- 政策与文化驱动:各地依托 “药食同源” 传统(如岭南药膳、浙派养生)和地方产业规划(如 “陇药”“滇药” 工程),推动产品多元化开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
未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这些地区有望进一步整合资源,在标准化种植、功能性成分提取、跨界产品创新(如药食同源 + 文旅、医美)等领域拓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