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页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保健、养生依据。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某些天然食材既可食用又有药用价值,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这类滋补品因天然温和、易于融入日常饮食而备受青睐。
“药食同源滋补品” 指兼具食物营养与药用功效的天然食材,既可日常食用,又能调理身体。
源于《黄帝内经》“药食同源,药食同补”,这类食材性味平和(或偏性较缓和),长期食用可改善体质、预防疾病,且安全性较高,适合日常滋补。
黄芪:健脾益气,升阳固表,适合气短乏力、易感冒人群。可煲汤(如黄芪炖鸡)、煮粥,或配枸杞、红枣煮水。
党参 / 太子参:补气养血,温和不燥。党参适合煲汤(党参黄芪乌鸡汤),太子参更适合儿童或阴虚体质(太子参麦冬茶)。
山药:健脾益胃、滋阴润燥,适合脾虚腹泻、肺虚咳嗽。蒸食、煮粥(山药莲子粥)或入菜(山药炒木耳)均可。
红枣:养血安神,富含铁和维生素。直接食用、煮粥(红枣桂圆粥)或泡茶(红枣枸杞茶),适合气血不足、失眠者。
枸杞:滋补肝肾、明目,含枸杞多糖。泡水、煲汤(枸杞排骨汤)或入甜品(枸杞银耳羹),适合熬夜人群、用眼过度者。
桂圆(龙眼):补心脾、益气血,安神益智。煲汤(桂圆莲子汤)、煮粥或制成桂圆干,适合心悸失眠、气血两虚者(内热体质需适量)。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富含胶质。煮银耳莲子羹、搭配百合或雪梨,适合干燥季节(如春季)、肺热咳嗽者。
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分甜百合(可食用)与药用百合。煮粥(百合南瓜粥)、蒸食或配银耳、莲子,适合焦虑失眠、干咳少痰者。
黑芝麻:补肾养血、润肠通便,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磨粉冲饮(黑芝麻糊)、入糕点,适合须发早白、肠燥便秘者。
茯苓:健脾利湿、安神,性平利水不伤正。煮粥(茯苓莲子粥)、煲汤(茯苓鲫鱼汤)或打粉制糕点,适合脾虚湿盛(舌苔厚腻、大便黏腻)人群。
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带心莲子(去心后性平)可清心火。煮粥(莲子百合粥)、煲汤或制成莲子羹,适合脾胃虚弱、心悸失眠者。
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开胃,适合气滞腹胀、咳嗽痰多。泡茶(陈皮茶)、入菜(陈皮老鸭汤)或制甜品(陈皮红豆沙),注意气虚者少用。
生姜:温中散寒、解表止呕,适合风寒感冒初起、胃寒呕吐。煮生姜红枣茶、煲汤或炒菜(生姜炒牛肉),阴虚内热者慎用。
核桃:补肾温肺、润肠通便,含优质蛋白和 Omega-3。直接食用、打浆(核桃糊)或入菜,适合肾虚腰膝酸软、肠燥便秘者(湿热体质适量)。
根据体质选择,如气血不足可搭配红枣、当归;阴虚火旺可选银耳、百合。
常见食疗方:四神汤(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八宝粥(多种杂粮+滋补品)。
泡茶:枸杞、菊花、黄芪等可直接冲泡。
炖煮:与肉类(如乌鸡、排骨)或汤羹搭配,如山药排骨汤、银耳莲子羹。
膏方:将阿胶、黑芝麻等熬制成膏,便于长期服用。
即食类:黑芝麻丸、阿胶糕、即食燕窝。
粉剂:破壁灵芝孢子粉、山药粉。
阳虚(畏寒肢冷):宜生姜、桂圆、核桃,少用百合、银耳。
阴虚(口干怕热):宜银耳、百合、黑芝麻,少用黄芪、生姜。
痰湿(肥胖、舌苔厚):宜茯苓、陈皮、炒白扁豆,少用红枣、桂圆(易生湿)。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含糖或高热量滋补品(如蜂蜜、固元膏)。
药食同源≠无副作用,如红枣过量易腹胀,枸杞久服可能上火,茯苓长期大量服用或导致电解质紊乱。
孕妇忌用活血类食材(如藏红花、薏米),儿童需减少用量。
服用西药者(如抗凝药)需避免与当归、丹参等冲突。
如茯苓忌与酸冷食物同服,生姜忌与半夏、南星等中药同用(日常食用无需严格忌口,除非特殊医嘱)。
选择正规渠道,避免硫熏、染色产品(如劣质枸杞颜色过艳)。
优先天然原材,少选含添加剂、糖分过高的加工品。
药食同源滋补品是养生的重要方式,但需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原则,结合体质和季节调整。例如,春季宜养肝(枸杞、菊花),冬季宜温补(羊肉+当归)。建议初次使用时咨询中医师,避免盲目进补。合理运用药食同源理念,才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注:本页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保健、养生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