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简而言之,就是指某些物质既可以当作食物,又能够充当药物来使用,被人们称之为药食两用的物质,我们将此现象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和理念统称为药食同源文化。这种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对药物和食物起源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古人在健康养生方面的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两者同出一源。传统医学理论如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理论也被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这些特性。举例来说,生姜性辛微温,像在应对风寒感冒初起时,饮用一杯姜汤,可以起到驱寒的功效;而像西瓜,性寒凉,在炎热的夏季适量食用能清热解暑等。人们日常饮食中食物的搭配等也会参考这些理论来实现膳食的均衡与健康。并且很多情况下,食物能够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食物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每日摄入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这种影响非常明显,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可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养生功效。
同时,中医还讲究辩证论治,人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选择药食同源的物质也要区别对待。例如一个体质虚寒的人可以多吃些温热性质的食药如羊肉、桂圆等补气血、暖脾胃;热证体质者像爱上火者可以多吃些性偏凉的如芦根、菊花等清热降火。药膳更是药食同源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药膳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例如“当归黄芪乌鸡汤”,当归、黄芪属于中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乌鸡也是滋养的食材,组方后做成的药膳既美味又有补益人体气血的作用。
药食同源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久远的神农尝百草传说。那是人类认识食物和药物的原始见证,神农轩辕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始祖,他为寻找可食之物而尝百草,在这个过程中辨别出了哪些草木可当作食物,哪些具有药用功效,虽然神农氏尝百草主要目的是找食物,但却反映出药物的发现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尤其是对食物的寻觅过程。例如在当时,可能偶然发现某种树叶(像茶叶最初被利用时)服用后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等功能,从而开始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探索;发现某些谷类作物既可以果腹,还能对人体的某些病症起到缓解或者调理的作用,这里就开始了对药食同源物质的初步认识 。
西周时期,朝庭医疗机构中设有食医的职位,这在当时高于其他医别。食医专门负责君 主的食疗养生。这表明古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食物对于养生和治疗身体不适有着独特的作用,成为药食同源文化发展的重要萌芽阶段。这种对食物治疗功能的重视开始在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兴起,食医从负责调配“六食”、“六饮”、“大膳”、“百馐”、“百酱”等工作开始,将食物与养生联系起来 。
秦汉时期诞生的《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早期中药学著作,其中记录着365种药物,这其中有59种食物是具有药食两用特性的。例如山药、杏仁等在当时已被认知到既可以当作药物治疗疾病,又能作为食物入口充饥。这一时期知识的总结标志着药食同源文化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从更广泛的药物资源里辨识出了药食两用的物品,为后续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知识基础 。
在南北朝时期,食疗文化蓬勃兴起。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食疗专著,像是《本草经集注》、《齐民要术》、《食医心镜》、《饮膳正要》等。这些书籍的出现使得药食同源文化得到充分的发扬,并且逐步走入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人们开始依据这些著作中的理论知识,更加积极地把药食同源的物质运用到日常养生和疾病治疗当中,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食物药用的更多可能方式和效果。
唐朝在药食同源文化发展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完善时期。 一方面,唐代药王孙思邈大力倡导以食疗疾学说,他所著作的《千金要方》,作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在食疗、食养等理论方面贡献巨大,书中详细阐述了药食同源的基本理论,并记录了许多食疗配方。另一方面,孟诜所撰的《食疗本草》意义非凡,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在当时食疗就已经跟现代营养学的原理有一致性了,这部专著对药食同源理论的后续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于药食同源文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部被国外学术界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著作总结了以往各个时代在药食同源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理论,有力地证实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从明朝开始,民众能更为熟练地运用药食同源理论来创造各种食疗配方,药食同源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人们养生保健和治病救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近现代,伴随着养生保健热的兴起,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与“药食同源”或者“医食同源”的各种论述。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使得药食同源文化不断的与时俱进。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就是经过充分的检验与论证的,这有助于民众在现代生活更好地利用药食同源物质,从而使得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被更多人知道和接受。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药食同源物质被广泛应用到各类保健品、食品和饮料中,现代工艺可以提取食物中的有效药用成分制作更为便携、效果更好的产品等等。
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和食材。它富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枸杞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等作用,常食可改善视力、增强免疫力。
红枣: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元素。有补气养血和安神助眠作用,适用于体虚乏力和失眠多梦者,食用方式多样,如直接食用、煮粥或者炖甜品。
山药:其营养丰富,包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用,也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可蒸食、煮汤或者制作糕点。
薏米: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薏米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等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消除水肿、改善皮肤状况,对湿疹、痤疮等皮肤病存在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可煮粥、炖汤或者泡茶饮用。
生姜:性温味辛,具备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在日常的生活应用中,生姜可以切片泡茶饮用,或者炒菜、炖汤时使用。特别是在寒冷天气或者感冒初期,饮用一杯热腾腾的姜汤红糖水,能驱寒暖身、发汗解表,缓解感冒。
此外,像蜂蜜、山药、莲子、大枣等常见食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既可以作为日常饮食,也能够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八角、桂皮、花椒等作为调味佳品,在增添菜肴风味的同时,凭借其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而成为厨房中的健康助手。还有如山楂消食化积、菊花平肝明目(菊花还可制成菊花茶,适合长期面对电子屏幕人群缓解眼部疲劳)、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等都是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物代表。
南方地区:南方气候湿热,在饮食口味上比较清淡,更加注重食材的原味,烹饪时喜欢用生姜、米酒等调料,喜欢烹制煮菜、蒸菜等烹饪方式。药食同源食材的运用会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气候特点。比如端午节前后,南方有吃粽子并配以菖蒲、艾叶等习俗,菖蒲和艾叶属于药食同源食材。菖蒲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等药用功效,艾叶则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在这一习俗中利用药食同源食材起到预防疾病,顺应时节养生的作用。此外,像在岭南地区,梧州龟苓膏就是一种药食同源文化的体现,采用龟板、土茯苓等药材制作成龟苓膏,适合当地湿热的气候特点,有清热祛湿等保健功效。
北方地区:北方冬季寒冷,人们为了补充能量和保暖,喜欢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如在烹饪时喜欢用酱油、大葱、大蒜等调料,擅长烹制烧菜、炖菜等。在药食同源食材的运用上,同样受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地区的冬季,会食用羊肉炖萝卜,羊肉性温热,在中医里有温中健脾等功效,萝卜能消食下气,二者搭配既能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补充能量,又能起到养生保健目的。另外像东北地区的人参也是药食同源的代表,与人参相关的食疗文化,像人参炖鸡等菜肴,就体现了东北寒冷地区借助人参大补元气等功效,滋补身体的饮食文化特点。
现代食品加工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和美味的双重追求,药食同源物质被广泛应用到各类食品。在饮料方面,将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改善视力作用的菊花加工制作成菊花茶饮品;利用有清热降火功效的金银花开发出金银花露等饮品,这类饮品市场销量很大而且符合当代大众对于健康饮品的诉求。在烘焙食品里,将红枣揉进面包制作过程中,红枣具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等功效,红枣面包既美味又有养生作用;或是在月饼的馅料里加入桂圆肉等,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传统糕点增添了养生元素。在腌制食品方面也有应用,例如将具有行气理气、止痛等功效的陈皮用于腌制肉类时添加或者制作陈皮酱等精加工产品,可以增加风味同时带来一定的养生价值。
保健品产业近年对药食同源文化的利用更加深入。在市场上很多品牌推出的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蛋白补充剂之中加入药食同源成分如枸杞(含枸杞多糖有提高免疫力功能)、淫羊藿(助阳补肾)等。一些针对女性的养颜保健品会加入玫瑰花(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功效),经过现代工艺提取后与其他有效成分配合以达到调节女性内分泌、美容养颜等目的;男性用的保健品也有加入玛卡(有增强体力、改善性功能等作用)等药食同源的成分。同时现代保健品公司也开始关注这些药食同源物质的协同配伍作用,研发更科学、对人体健康状态改善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在疾病预防方面,药食同源物质可以针对一些慢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并且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效果。如心血管疾病方面,食用山楂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调节血压的作用;在糖尿病方面,苦瓜、南瓜(可因含有南瓜多糖等成分有一定调节血糖作用)等这些常见食材对于血糖的控制有一定帮助,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者延缓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对于肥胖症,用薏苡仁、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等)等可在日常饮食中用于减脂瘦身预防肥胖相关并发症。还有在预防衰老方面,许多药食同源物质如葡萄籽提取物(富含原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黑枸杞(富含花青素抗氧化)可以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皮肤和机体各脏器的衰老过程。
药膳是药食同源理念在现代应用的典型例子。它结合了传统中医知识和烹饪技巧,达到“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的效果,像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黄芪炖鸡等都是常见药膳。药膳能够满足现代民众对于滋补身体、调理气血以及提高身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需求,如今在许多餐馆中成为特色菜品,不少家庭也会自行制作,作为养生保健的方式之一。
人们依据药食同源理念开展个性化饮食选择。例如,热性体质者考虑选择绿豆、菊花等清凉性质食物来去火清热;寒性体质者则倾向于食用红枣、桂圆等具有温补性质的食物。这种方式提醒人们重视饮食搭配,以维护身体健康,使得药食同源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饮食中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研究发现,药食同源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如多糖能够影响肠道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组成,发挥调控肠道稳态并改善机体病症的作用。从药食同源植物里提取的有效成分,也可能被应用于药物研发,或者开发一些营养补充剂等,成为现代医疗健康领域的有益补充,帮助人们改善身体机能和抵抗疾病。
药食同源文化中的中医药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性味归经理论为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则健康,食物的阴阳属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例如热性体质者(阳盛),可以食用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寒性食物(如绿豆等)来平衡身体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和自然界事物都进行了五行归类,不同五行属性的食物对相应的脏腑具有滋养或调理作用。性味归经理论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指出它们的归经,养生者可根据这些理论选择适合自身的食物。如中医理论认为酸入肝,对于肝脏需要调养的人而言,食用一些具有酸味的食物(如山楂等)有助于肝脏的保健。这些理论使人们在养生时有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避免盲目养生行为的发生。
在药食同源文化的理念下,养生的食物选择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由于很多食物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养生者可以将日常饮食与养生保健有机联系起来。比如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人们可以在煮粥、煲汤时加入百合既改善口感又能达到养生效果;荷叶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在夏季可用荷叶泡水饮用解暑养生。这种在一日三餐以及日常饮品选择中即可进行养生的方式非常方便。而且不同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的人群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药食同源食物进行养生保健,如儿童可以食用核桃补脑益智;女性在经期可以食用桂圆、红枣等来养血补血;老年人食用山药可以补脾养胃;感冒期间食用生姜红糖汤来驱寒发汗、缓解症状等,药食同源食物几乎贯穿了人们养生保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药膳作为药食同源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药膳把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养生需求制作成各种美味可口的膳食。例如人参属于中药材,但人参炖鸡这道菜就把人参的补气功效和鸡肉的营养完美结合起来,不仅使养生者能够享受美食,更能达到补元气、健脾开胃等养生目的。药膳能够对身体进行综合性的调理,针对不同的体质偏差和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养生。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弱、慢性病患者来说,药膳更具有良好的养生和辅助治疗的效果,而且其以食疗的温和方式实现养生目标,在养生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比较高,能够避免药物过度使用对身体带来的损害。药膳的这种独特养生功能不是药物和食物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机融合,体现了药食同源文化在养生方面的深层次内涵和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药食同源的研究将持续深入。一方面,会进一步探索药食同源物质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以及对人体健康各个层面的影响。例如继续深入研究药食同源植物多糖对肠道微生态调节背后更详细的分子机制等。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科学的分析手段,如精准的成分分析、临床试验等,对以往药食同源食材的功效进行精准验证与重新评估。这有助于更新对传统药食同源食材的认识,为开发新型的健康产品和医疗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药食同源文化将更加融合现代养生理念,比如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均衡膳食营养的概念。未来,药食同源将会在食材搭配、传统药膳改良等方面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的营养理念相结合,研发出既符合传统养生观念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药食同源产品。并且随着现代人们对健身、美容等特定养生需求的增加,药食同源的应用会在这些相关领域不断拓展,如开发针对健身人士的滋补型能量补充剂或者针对女性肌肤调养的药食同源美容产品等。
在产品开发方面会不断创新。除了常见的药膳、养生食品,还会利用现代先进的加工技术开发出更多的药食同源创新产品。例如从药食同源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作更方便服用、针对性更强的营养含片或者功能饮料。此外,随着个性化健康需求的崛起,定制化药食同源产品也有望出现,根据个人的身体特异性、遗传因素、疾病倾向等定制专属的药食同源养生方案或者产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食同源文化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更多的药食同源食材、药膳以及相关产品将走向世界市场,被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像枸杞、红枣等传统的中国药食同源食材开始被部分国外消费者熟知并作为健康食品食用。另一方面,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药食同源的相关标准制定会逐步国际化和规范化。包括药食同源食材种植、加工、品质检测、功效标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制定与对标,这有助于提高药食同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药食同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