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和规律性,其核心分布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东西分异:以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形成 “东耕西牧” 格局
-
1东部季风区(农耕为主)
- 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 — 兰州 — 腾冲一线以东,包括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地区。
- 特点:年降水量≥400 毫米,水热条件较好,以种植业、林业、渔业和农区畜牧业为主。
- 典型农业区:
-
- 东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主产玉米、大豆、水稻(灌溉),是重要商品粮基地(如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
- 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旱地农业),水资源短缺制约明显。
-
- 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湿润区,一年两熟,水田农业典型区,主产水稻、油菜、淡水鱼(“鱼米之乡”)。
-
- 珠江三角洲:热带 — 亚热带湿润区,一年三熟,以水稻、甘蔗、花卉、亚热带水果为主,兼营基塘农业(桑基鱼塘、蔗基鱼塘)。
-
2西部非季风区(牧渔结合)
- 范围: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包括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 特点:降水稀少(西北<200 毫米,青藏高寒),以牧区畜牧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为主。
- 典型农业区:
-
- 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依赖高山冰雪融水灌溉,主产棉花(长绒棉)、瓜果(哈密瓜、葡萄);内蒙古高原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放牧牛羊)。
-
- 青藏高寒区:河谷农业(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2000-4000 米),热量较充足,主产青稞、小麦、牦牛(耐寒品种)。
二、南北分异:以秦岭 — 淮河为界,形成 “南稻北麦” 的作物分布格局
-
1南方地区(水田农业带)
- 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 毫米,温暖湿润。
- 农业类型: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占全国 90% 以上,兼产油菜(长江流域)、甘蔗(华南)、茶叶(江南丘陵)、橡胶(海南、云南)等经济作物;淡水渔业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
- 地形影响:丘陵山区发展立体农业(如福建、云南的 “山顶林 — 山腰果 — 山脚粮”),平原区集中连片种植。
-
2北方地区(旱地农业带)
- 气候:温带季风(华北)、温带大陆性(东北)气候,年降水量 400-800 毫米(华北)、500-700 毫米(东北),冬季寒冷干燥。
- 农业类型:以旱地为主,华北主产冬小麦、玉米、棉花,东北主产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畜牧业以舍饲为主(华北生猪、东北肉牛),城郊农业(蔬菜、乳肉)发达。
三、地形与农业区耦合: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的差异化利用
-
1平原地区(集中连片的种植业)
- 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主产区),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形成粮食主产区。
-
2高原地区
- 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原牧场)、青藏高原(高寒牧场 + 河谷农业)、黄土高原(旱作杂粮区,近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林果业)。
-
3山地与丘陵
- 东南丘陵(经济林:茶树、油茶、柑橘)、西南山区(立体农业、特色作物如云南花卉)、东北山地(林业为主,兼营人参等林下经济)。
-
4盆地与绿洲
- 四川盆地(亚热带水田农业,主产水稻、柑橘)、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依赖灌溉)。
四、水源依赖: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并存
-
1雨养农业(依赖自然降水)
- 东部季风区大部分地区,如南方水田(降水充沛)、华北旱地(降水集中于夏季,需节水灌溉)。
-
2灌溉农业(人工补水)
- 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 — 祁连山冰雪融水、宁夏平原 — 黄河水灌溉)、华北地下水漏斗区(超采地下水灌溉小麦)、东北灌区(松花江流域水稻灌溉)。
-
3水利工程影响
- 南水北调工程改善华北农业用水,大型水库(如三峡)调节长江流域灌溉,节水技术(滴灌、喷灌)在西北推广。
五、区域专业化与商品基地建设
-
1粮食主产区
- 东北(玉米、大豆)、黄淮海(小麦、玉米)、长江流域(水稻),承担全国 70% 以上粮食产量。
-
2经济作物优势区
- 新疆(棉花、瓜果)、山东 / 河南(蔬菜、花生)、云南 / 贵州(烟草)、华南(甘蔗、热带水果)。
-
3畜牧业基地
- 内蒙古 / 新疆(牧区牛羊)、河南 / 四川(农区生猪)、山东 / 河北(家禽养殖)。
-
4渔业产区
- 东南沿海(海水养殖:广东、福建)、长江流域(淡水养殖:湖北、江苏)。
六、现代科技对分布的优化
-
1设施农业突破地域限制
- 北方冬季大棚(反季节蔬菜,如山东寿光)、南方高山反季节蔬菜(利用海拔温差)。
-
2精准农业提升效率
- 东北平原无人机播种施肥、西北干旱区滴灌技术普及,缓解资源约束。
-
3生态保护影响布局
- 长江流域退田还湖、黄河流域退耕还林,部分农业区向优势区域集中(如 “镰刀湾” 地区调减玉米,发展杂粮 / 畜牧)。
总结
中国农业区分布呈现 “东耕西牧、南稻北麦、水旱分异、地形适配” 的总体特征,既受水热、地形等自然条件严格制约,又通过水利工程、科技投入和政策引导实现适应性调整。未来,农业区将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 “粮食安全保底、特色产业增效、生态保护优先” 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