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将加快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韧性强、经营体系强、供给保障强、科技支撑强、竞争能力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5年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果薯粮”3个五百亿元、“种”三百亿元产业集群,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
建设八大集群
1、肉牛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肉牛产业集群。建设张掖武威大众型肉牛、平凉庆阳高品质红牛、甘南临夏高原特色牦牛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和河西走廊高产奶牛产业带。支持完善设施养殖、粪污处理、消毒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智慧牧场,培育一批专业养牛村镇。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推进肉牛扩群提质,推进肉牛杂交改良和牦牛提纯复壮。优化屠宰加工布局,提升精细分割牛肉制品、包装熟食等加工产能,鼓励奶业生产经营主体就地就近发展加工,推动养殖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一体发展。鼓励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经营,擦亮“平凉红牛”“张掖肉牛”“甘南牦牛”品牌成色。2025年底,全省牛存栏和出栏、牛肉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56万头、294万头、33.5万吨、13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140亿元,培育8个30亿级产业大县。到2030年底,全产业链产值1500亿元,培育8个40亿级产业大县。
2、肉羊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肉羊产业集群。建设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南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推广高效节本模式,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设施养殖。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健全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布病等常见疫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创建。改造提升传统交易市场,推动优势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提升“环县羊肉”“东乡贡羊”“民勤羊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5年底,全省羊存栏和出栏、羊肉产量分别达到2900万只、3000万只、47.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100亿元,培育8个40亿级产业大县。到2030年底,全产业链产值1450亿元,培育10个50亿级产业大县。
3、蔬菜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蔬菜产业集群。建设河西走廊和中部沿黄灌区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兰州定西为主的高原夏菜标准化产业带、武山甘谷为主的渭河流域传统设施蔬菜提升改造产业带。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提高蔬菜主产区生产优势。集成应用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育苗、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做精做优蔬菜分级、包装、预冷、保鲜、贮藏、净菜加工等初级加工,推动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建设产地冷链仓储保鲜设施,擦亮“兰州高原夏菜”区域公用品牌成色。2025年底,全省蔬菜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达到31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30亿元。到2030年底,蔬菜产量达到3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00亿元,培育5个50亿级以上产业大县。
4、苹果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苹果产业集群。建设平凉庆阳为主的陇东黄土高原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天水花牛苹果为主的浅山丘陵国内最大元帅系苹果产业带。持续稳定种植面积,建好国家西北黄土高原特色苹果种质资源圃、花牛苹果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老旧低效果园宜机化改造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扩大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果园数智化技术应用,推广矮化密植和轻简化修剪、机械化管理技术。加快发展苹果分选、冷链、精深加工等全链产业,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生产核心区、贸易物流集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持续扩大“天水花牛”“静宁苹果”“庆阳苹果”品牌销售市场。2025年底,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80万亩左右,产量突破8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60亿元,培育1个百亿级产业大县。到2030年底,苹果产量突破10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00亿元,培育2个百亿级产业大县。
5、马铃薯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马铃薯产业集群。建设中东部旱作区“梯田+高淀粉马铃薯”产业带、河西及沿黄灌区“水肥一体化+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带、南部地区“冬播+早熟菜用型马铃薯”产业带。扩大高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品种面积,发展壮大优质原料薯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马铃薯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智能化分选,扶持一批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推广马铃薯加工废水废渣中蛋白和纤维提取等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快补齐良种繁育、全程机械化、现代化贮藏和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短板弱项。2025年底,全省马铃薯面积稳定在87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65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全产业链产值450亿元。到2030年底,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
6、中药材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陇东南为主的道地药材产业带、甘南为主的藏药产业带、河西走廊为主的特色药材产业带。优化区域布局和道地品种结构,稳定种植面积。支持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分库和种质资源圃提升建设,创建中药材绿色标准化GAP基地和优质药源直供基地。推进加工智能改造,建设全国一流的加工基地、储运交易中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研发当归、党参等药食同源产品和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2025年底,全省中药材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70万吨左右,中医药全链条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底,中医药全链条总产值1200亿元,培育2个百亿级产业大县。
7、粮油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粮油产业集群。建设旱作区小麦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业带、灌区浅埋滴灌小麦和密植水肥精准调控玉米高产产业带、冬春油菜产业带、特色粮油复种产业带。大力推广优质中强筋小麦、粮饲兼用玉米、优质“双低”油菜、高油高产大豆等优质品种,扩大“两年三茬”复种面积。持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和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粮油加工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提升粮油精深加工水平。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集成推广节水增粮技术,探索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进科学储粮和节粮减损。2025年底,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60万吨以上,粮食、油料面积分别稳定在4000万亩、42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到2030年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8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600亿元。
8、现代种业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建设张掖为主的玉米制种和油菜良种繁育产业带、酒泉为主的瓜菜花卉制种产业带、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产业带。强化制种基地建设和装备改造升级,持续稳定制种面积。开展种业科技创新攻关,支持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创制和培育一批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作物新种质新品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领军企业,延伸种业链条。加快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2025年底,全省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供种量稳定在全国玉米用种量的一半以上,马铃薯种薯、瓜菜花卉制种基地均稳定在45万亩以上,种业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到2030年底,种业全产业链产值4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