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百合产业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和政策支持,已成为推动区域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一、产业现状与规模
1.种植与产值
兰州百合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榆中县、西固区等区域,截至2025年,兰州市百合种植面积达15.5万亩,其中核心产区七里河区占5.54万亩,2024年产量3.2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75亿元。兰州市域内种植面积 13.7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 56.8 亿元(2024 年数据)。目前,兰州百合占全国食用甜百合市场的 70% 以上,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七里河区,百合产业人均收益达12359.54元,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1.5%;产业示范带人均收入更高达30826.44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核心来源。
2.加工与产品
全市有百合加工企业 220 家,年保鲜贮藏能力 4.4 万吨,产品涵盖真空包装鲜百合、百合干、冻干百合、百合酵素、百合化妆品等 18 类。例如,兰州某些公司开发的 “云裳仙子” 百合银耳羹、百合酵素系列产品,均通过国际质量认证并畅销国内外。
二、核心优势与品牌价值
1.独特品质
兰州百合是全国唯一食药两用甜百合,色泽洁白、口感清甜,富含蛋白质、生物碱等营养成分,具有润肺止咳、清火降噪等功效,获 “中国百合之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等称号。
2.品牌建设
拥有 “兰州百合” 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多次荣获国际奖项,如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优质特产奖、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2022 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超 50 亿元。
三、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
1.政策规划
- 《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明确建设全国优质种球繁育中心、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物流示范区,目标到 2030 年种植面积达 40 万亩、产值 200 亿元。
- 揭榜挂帅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种源开发、良种繁育等技术攻关,计划培育 2-3 个新品种,脱毒组培苗年生产规模达 2000 万株以上。
2.科技应用
- 种源革新:采用脱毒组培技术和 “鳞片低成本包埋快繁” 技术,将种球繁育周期从 6 年缩短至 2 年,亩均增收超 8000 元。某公司年培育优质组培种球 1500 万株,鳞片包埋技术年扩繁种球 1 亿粒。
- 种植技术:推广 “覆草保墒”“水肥一体化” 等绿色技术,减少连作障碍,提升百合品相和抗病性。七里河区试点温室鳞片扦插技术,商品种球独头率达 60% 以上,亩产提升至 2500 公斤。
- 加工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百合化妆品、百合阿胶、百合咖啡等,并建立 HACCP、FSSC22000 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四、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
1.农旅融合
- 旅游项目:开发 “百合采摘体验”“百合宴”“百合主题民宿” 等,如拙舍・草庐民宿联动 20 户种植户,户均年增收 2.4 万元。
- 文化 IP:举办 “兰州百合节”“百合文化研讨会”,推出 “百年好合” 文创产品,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2.联农带农机制
构建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如七里河区 1.1 万户农户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合作,人均收益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 41.5%。榆中县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 2 万余人就业。
五、未来展望
1.目标规划
到 2030 年,兰州百合将建成全国种源繁育中心、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物流枢纽,域内外种植面积达 40 万亩,产值 200 亿元,带动就业 10.8 万人。
2.创新方向
- 种业振兴:培育 2-3 个新品种,建设 4000 亩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球自给率超 80%。
- 智慧农业:推广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
- 国际拓展:借助 “一带一路” 深化与中亚、欧洲市场合作,目标出口额占总产值 1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