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西红花产业经过 40 余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红花人工种植基地和产业高地,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
一、种植规模与品质优势
崇明西红花种植面积约 1000 亩,主要集中在庙镇、建设镇等地,其中庙镇永乐村被誉为 “中国藏红花之乡”,种植面积超 700 亩,年产值达 2000 余万元。当地采用 “大田种球、室内育花” 的独特模式:每年 4-5 月将种球移至智能化大棚进行室内培育,11 月摘花后再移栽至大田,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有效规避了上海梅雨季潮湿和夏季高温的不利影响。
得益于长江入海口的海洋性气候和沙质土壤,崇明西红花品质全球领先。其主要药效成分西红花苷 - I、苷 - II 含量达 35%,是伊朗原产地的近两倍,且干花冲泡汤色金黄、无沉淀,深受市场青睐。2024 年,崇明西红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继崇明清水蟹、崇明白山羊后的第三块 “金字招牌”。
二、全产业链布局与创新
(一)加工增值与产品多元化
产业链从单一药材种植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 药品与保健品:上药集团开发的藏红花面膜销售额突破 1000 万元,与岳阳医药合作推进藏红花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
- 食品与饮品:藏红花香米、老白酒、崇明糕等特色产品成为长三角地区热门伴手礼,其中藏红花老白酒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 日化产品:科丝美诗合作开发的藏红花精华水、沐浴露等已进入屈臣氏等连锁渠道,形成 “雨田氏” 等知名品牌。
(二)科技赋能与标准化建设
上药集团建设镇基地拥有 5000 平方米标准化栽培房,应用温度湿度自动化控制、种球溯源系统等技术,实现亩产花丝 1.2-1.8 公斤,较传统模式提升 20% 以上。该基地还获评 “国家西红花种植与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涵盖种植、加工、检测的全流程标准体系。
(三)农文旅融合发展
庙镇创新打造 “藏红花 + 民宿 + 康养” 模式:引入东方国际集团建设 “五洲四季花海” 主题民宿,将藏红花面膜体验、花田观光纳入旅游线路;开发 “花红永乐” 品牌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2023 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600 万元。永乐村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推出藏红花养生讲座、药膳制作等康养项目,年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一)政策扶持体系
崇明区出台《关于打造国际花卉产业高地的若干扶持政策》,对西红花种植给予每亩 800 元补贴,并设立 500 万元专项基金支持种源研发和品牌建设。崇西片区被规划为西红花特色产业集群,享受土地指标倾斜和税收优惠。
(二)新型经营模式
形成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上药集团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提供免费种球和技术指导;上海花红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 100 多家合作社,通过社区团购、小程序商城等渠道统一销售,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3 万元。庙镇还成立联合运营公司,引入东方国际集团等国企资源,推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超 200 万元。
(三)科技合作网络
与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开展种球脱毒、组培快繁等技术攻关。上海姿蔓合作社研发的 “水稻 - 西红花” 轮作模式,既消除连作障碍,又实现每亩年综合产值超 5 万元。向化镇阜康村试点 “科技小村” 项目,通过智慧大棚监测系统提升种植效率,吸引年轻农户返乡创业。
四、未来方向
- 智能化升级:建设藏红花产业园,引入 “共享花房” 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光照的远程调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 种源自主化:计划 3 年内建成 50 亩种源基地,通过杂交育种培育适合长三角气候的新品种,目标将种球繁殖率提升至 1:2.5。
- 市场国际化:依托进博会等平台拓展海外市场,2024 年出口日本、东南亚的藏红花饮片已实现零的突破,单价较国内市场高 30%。
结语
从 “引种试验” 到 “产业标杆”,崇明西红花产业正以科技为翼、以品牌为帆,探索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成为长三角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