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禽畜产业以生猪、家禽(鸡、鹅、鸽)为核心,兼顾地方特色品种,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种体系。
一、生猪品种
(一)地方保护品种
-
广东小耳花猪
- 特点:华南地区代表性猪种,具有高繁殖力(窝均产仔 14.5 头)、肉质鲜美、抗逆性强等优势,是全球最大地方猪育种核心群。
- 分布:粤西茂名、湛江等地,壹号食品通过杂交改良推出 “乡下黑猪” 品牌,年销售额超 50 亿元。
-
大花白猪、蓝塘猪、粤东黑猪
- 特点:耐粗饲、肉质细嫩,但因瘦肉率低,曾一度濒临灭绝。目前通过活体保种和杂交开发逐步恢复,如大花白猪窝均产仔达 13 头。
- 分布:大花白猪集中在珠三角,蓝塘猪以河源紫金为中心,粤东黑猪分布于惠阳、饶平一带。
(二)培育品种
-
乡下黑猪
- 特点:由壹号食品与中山大学联合培育,聚合多地方猪种优势,产肉效率和肌肉脂肪含量领先,综合性能接近国际水平。
- 应用:主打中高端市场,2024 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
-
温氏等企业培育品种
- 特点:以瘦肉型猪为主,结合国外种质资源优化生产性能,如温氏能繁母猪存栏 178 万头,重点布局屠宰加工环节。
二、家禽品种
(一)鸡
-
地方特色品种
- 清远麻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 “一楔、二细、三麻身” 为特征,年产商品代肉鸡超亿羽,供港澳冰鲜鸡占比高。
- 惠阳胡须鸡、杏花鸡:肉质嫩滑,适合白切、清蒸,惠阳胡须鸡曾是出口港澳主力品种。
- 怀乡鸡、阳山鸡:粤西、粤北山区特色,怀乡鸡以耐粗饲著称,阳山鸡体型较大,年出栏量超 200 万羽。
- 中山沙栏鸡:广东六大名鸡之一,皮脆肉紧,通过 “公司 + 基地 + 专卖店” 模式复兴,2024 年预计出栏量翻倍。
-
自主培育品种
- 广明 2 号白羽肉鸡:打破国外垄断,第 4 世代生产性能接近国际顶尖水平,已出口东南亚,目标 3 年占国际市场 5%。
- 天露黄鸡 2 号、温氏麻黄鸡 3 号:适应 “毛转光” 消费趋势,兼容活禽、冰鲜、预制菜等场景,年销售超亿羽。
- 岭南黄鸡 5 号:满足华南、西南不同体型需求,解决黄羽肉鸡单性别销售难题。
(二)鹅
-
四大名鹅
- 马冈鹅:江门开平特产,肉纹纤细、脂肪适中,是传统烧鹅主料,年出栏超 500 万只,占广东鹅市场 70%。
- 狮头鹅:粤东澄海特产,头部肉瘤形似狮头,成年体重可达 10 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近 30 亿元。
- 阳江黄鬃鹅:骨细皮薄,曾大量出口港澳,通过提纯复壮和 “公司 + 农户” 模式恢复养殖规模。
- 清远乌鬃鹅:体型小、肉质鲜美,年出栏约 800 万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
新兴品种
- 阳春白鹅:广东省唯一全白羽色鹅种,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年销售种苗 300 万羽,远销广西、海南。
(三)鸭
- 中山麻鸭:广东省唯一地方鸭种,蛋肉兼用,年产蛋 180-220 枚,2024 年出栏量 1.29 万羽,通过保种场和提纯复壮逐步恢复种群。
(四)鸽
- 石岐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体型如芭蕉蕾,肉质鲜嫩,年产 120 万羽,主销珠三角及港澳,获 ISO22000 认证。
- 湛江鸽:粤西特色肉鸽,耐湿热、繁殖力强,通过 “公司 + 基地” 模式推广,年出栏量超百万羽。
三、牛羊品种
(一)雷州山羊
- 特点:国家级保护品种,耐粗饲、瘦肉率高,屠宰率 50%-60%,存栏近 6.5 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超 30 亿元。
- 分布:雷州半岛,通过 “保种场 + 合作社” 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二)雷琼黄牛
- 特点:耐湿热、肉质细嫩,曾占香港牛肉市场 60%,现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发展,吴川黄牛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 分布:湛江、茂名等地,客路镇年交易量超 4000 头。
四、其他品种
蛋鸡:以 “粤禽皇 5 号” 为主导,矮小型、产蛋率高(246 枚 / 年),兼顾引进品种如罗曼蛋鸡。
番鸭:自主培育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如 “粤番 1 号” 适应南方气候,肉质紧实。
五、品种保护与产业升级
种质资源库:保存 45 个畜禽品种遗传物质近 10 万份,涵盖 20 个广东地方品种。
商业化育种:27 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如广东艾佩克科技建成全国生猪种业大数据中心。
品牌化与国际化:清远麻鸡、广明 2 号白羽肉鸡等通过跨境冷链直供港澳,“广明 2 号” 计划 3 年占国际市场 5%。
总结
广东禽畜品种体系以地方特色为根基,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形成了生猪、家禽(鸡、鹅、鸽)为主导,牛羊、蛋禽协同发展的格局。未来,随着智能化养殖和预制菜产业的推进,品种差异化、品质高端化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