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渔业依托海洋与内陆水域资源,形成了
海水养殖与
淡水养殖两大核心板块,养殖品种丰富且特色鲜明,多个品种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一、海水养殖主要品种(北部湾沿海核心)
广西沿海(北海、钦州、防城港)是我国南方重要海水养殖基地,以 “高产量、高附加值” 品种为主,部分品种形成区域标志性产业:
1. 近江牡蛎(俗称 “大蚝”)
- 地位: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海水养殖品种,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是 “中国大蚝之乡” 钦州的地理标志产品。
- 养殖模式:以 “底播养殖”“浮筏养殖” 为主,钦州茅尾海、北海铁山港、防城港珍珠港是核心产区,养殖面积超 30 万亩。
- 价值:肉质鲜美,可鲜食或加工成蚝干、蚝油,年总产量超 50 万吨,占全国牡蛎养殖产量的 1/5 以上,带动超 10 万渔民就业。
2. 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鲹)
- 地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 “主力品种”,广西产量全国第二,是北部湾深远海网箱养殖的核心品种。
- 养殖模式:集中在防城港白龙珍珠港、北海涠洲岛周边的 “重力式深水网箱”,单箱年产量可达 500 吨,全区年总产量超 8.8 万吨。
- 价值: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除鲜销外,还加工成冻鱼、鱼柳出口至东盟、欧美,是广西水产品出口的 “拳头产品”。
3.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
- 地位: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品种,广西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是北海、钦州工厂化养殖的主导品种。
- 养殖模式:以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高位池精养” 为主,北海合浦、钦州钦南等地建成超 150 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实现全年高密度养殖。
- 优势:广西自主培育的 “桂海 1 号” 南美白对虾品种,抗病性强、成活率高,占全区对虾养殖苗种的 40% 以上。
4. 特色海水品种(高附加值补充)
- 石斑鱼:以青石斑、珍珠龙胆(杂交品种)为主,集中在北海、防城港的工厂化温室或高位池养殖,主打高端餐饮市场,年总产量约 1.2 万吨。
- 青蟹(锯缘青蟹):沿海滩涂、池塘混养品种,钦州、北海产区的青蟹以 “膏满肉厚” 闻名,年总产量超 8000 吨,是南方秋冬季节的热门海鲜。
- 方格星虫(俗称 “沙虫”):北海营盘、防城港企沙的滩涂养殖品种,肉质脆嫩、营养价值高,被誉为 “海洋虫草”,年养殖产量约 3000 吨,市场价格昂贵(鲜品超 100 元 / 斤)。
二、淡水养殖主要品种(内陆水域主导)
广西内陆河流(西江、邕江)、水库(百色水库、西津水库)、稻田资源丰富,淡水养殖以 “常规品种 + 特色模式” 为主,兼顾产量与效益:
1. 常规大宗品种(保障市场供给)
- 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四大家鱼” 及常规鱼):广西淡水养殖的 “基础品种”,广泛分布于南宁、柳州、桂林的水库、池塘,采用 “池塘混养”“水库生态养殖” 模式,年总产量超 100 万吨,占全区淡水产品产量的 60% 以上,主要满足本地及周边省份鲜活市场需求。
- 罗非鱼:广西重要的 “出口导向型淡水品种”,年总产量约 25 万吨,位列全国前三。自主培育的 “壮罗 1 号” 品种生长快、耐低温,主要在南宁、玉林的池塘或工厂化养殖,加工成冻鱼片出口至欧美,同时也是柳州螺蛳粉产业的核心配料(鱼糜原料),带动产业链发展。
2. 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品种(助农增收主力)
- 禾花鱼(鲤鱼 / 鲫鱼选育品种):广西 “稻 + 渔” 模式的标志性品种,在桂林全州、河池宜州的稻田中养殖,因以稻田禾花为食而得名,肉质清甜,年养殖面积超 80 万亩,年产量约 4 万吨,是广西 “地理标志农产品”,主打中秋、国庆礼品市场。
- 小龙虾(克氏原螯虾):近年快速发展的稻渔种养品种,在南宁、贵港、崇左的稻田中推广 “稻 + 虾” 轮作模式,年养殖面积超 40 万亩,年产量约 3 万吨,弥补了南方夏季小龙虾市场的供给缺口。
3. 特种淡水品种(高附加值补充)
- 斑点叉尾鮰:以 “池塘精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为主,南宁、柳州产区的鮰鱼肉质细嫩,主要加工成鱼排、鱼柳出口,年总产量约 1.5 万吨。
- 鳜鱼(俗称 “桂花鱼”):高端淡水鱼品种,在桂林、贺州的池塘中采用 “活饵养殖”(投喂饵料鱼),年总产量约 8000 吨,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高端餐饮市场,市场价格稳定在 60-80 元 / 斤。
总结
广西渔业养殖品种呈现 “
海水有王牌(大蚝、金鲳鱼)、淡水有特色(禾花鱼、罗非鱼)、种养有模式(稻渔综合种养) ” 的特点,既保障了民生供给,又通过高附加值品种和出口导向品种提升了产业效益,同时结合地理标志认证(如钦州大蚝、桂林禾花鱼)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