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太子参产业以黔东南州为核心,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交易、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太子参主产区。
一、产业规模与区域布局
- 核心产区地位凸显
施秉县牛大场镇被誉为 “中国太子参之乡”,2024 年全县种植面积达 8.34 万亩,产量 3.52 万吨,产值 7.56 亿元。全镇太子参年产量占全国近 40%,交易量占全国 75% 以上,年交易额超 7 亿元。此外,黄平县一碗水乡种植 3.5 万亩,年产值 3.5 亿元;丹寨县 2025 年种植 4710 亩,鲜品总产值预计突破 4000 万元。黔东南州太子参种植已辐射凯里、镇远等周边县市,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
- 种植模式创新
施秉县推广 “林药复合种植” 模式,在杉木、马尾松林下套种太子参,实现 “一地双收”,轮作黄豆等作物每亩多增收 2000 元。黄平县探索 “太子参 + 玉米”“林下太子参” 等套种体系,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这些模式既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又缓解了连作障碍。
二、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 加工能力逐步升级
施秉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 7000 吨以上,配套自动化烘干生产线和仓储设施。贵州松药堂药业等企业开发太子参饮片、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部分出口东南亚。2025 年,“太子参刺梨饮料” 通过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推动产品向健康消费品延伸。
-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施秉太子参” 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制定省级标准 5 项,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 件,培育出 “黔太子参 1 号”“施太 1 号” 等新品种。通过 “药旅融合” 打造药湖避暑山庄、药膳体验等项目,年接待游客 2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200 万元。
三、科技支撑与政策支持
- 科研成果转化
贵州中医药大学周涛团队研发 “太空育种 + 企业研发 + 自留种改良” 技术,培育出抗病高产的 “施太 1 号”,亩产增产 60 公斤干品,获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生物菌剂防控技术将病毒病发病率从 90% 降至 10% 以下,并建立太子参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圃,保存种质资源 17 份。
- 政策与协作赋能
东西部协作(如佛山与施秉)投入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机械化种植和种苗繁育,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超 4000 元。贵州省将太子参纳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 100 万元奖励,并在医保支付中倾斜支持中医诊疗。
四、未来展望
贵州太子参产业正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升级和产业链延伸,预计到 2030 年,全省太子参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