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药材产业以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了覆盖道地药材、民族药、特色单品的多元化品种体系。
一、核心品种:黔六味
根据 2024 年最新产业规划,贵州重点打造的六大优势单品为:
1.天麻
- 主产于大方、德江等地,野生资源占全国 60% 以上,人工种植面积 25.6 万亩(2024 年数据)。其天麻素含量达 0.4%-1.9%,是《中国药典》标准的 1.6-7.6 倍。通过 “麻菌轮种” 技术解决连作障碍,开发出冻干闪释片、复合肽饮等 20 余种高附加值产品。
2.石斛
- 以赤水金钗石斛为代表,仿野生种植面积超 5 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 70%。其多糖含量达 40% 以上,远超药典标准(25%),主要用于高端保健品和饮片。
3.山银花
- 绥阳县种植面积 23.3 万亩,占全国 15%,开发出牙膏、面膜、瑶浴球等 40 余种衍生品,2023 年销售额超 8000 万元。
4.淫羊藿
- 江口县建成全国最大种苗基地,种植面积 10 万亩,黄酮类成分含量居全国前列,是男科、骨科用药的核心原料。
5.钩藤
- 黔东南州种植面积 15 万亩,占全国 30%,钩藤碱含量达 2.5% 以上,主要用于降压类中成药生产。
6.薏苡仁
- 兴仁市种植面积 20 万亩,年产量 3 万吨,蛋白质含量达 18%,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产品通过中欧地理标志互认。
二、其他重点道地药材
1.太子参
- 施秉县种植面积 12 万亩,年产量 1.2 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60%,“施太 1 号” 新品种抗病性提升 30%。
2.半夏
- 赫章县种植面积 8 万亩,年产干品 1.5 万吨,颗粒饱满、生物碱含量高,出口日韩占全国总量的 40%。
3.黄精
- 印江、石阡等地种植面积 20 万亩,培育出 “贵多花 1 号” 省级良种,多糖含量达 28%,用于保健品和饮片加工。
4.吴茱萸
- 思南县种植面积 5 万亩,挥发油含量达 4.5%,是散寒止痛类中药的主要原料,2023 年出口东南亚超 2000 吨。
5.杜仲
- 遵义、毕节等地种植面积 30 万亩,年产杜仲皮 2 万吨,绿原酸含量达 5%,用于心血管疾病药物生产。
三、特色民族药品种
1.头花蓼
- 苗药经典品种,主产于施秉县,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泌淋清胶囊” 年销售额超 5 亿元。
2.艾纳香
- 罗甸、望谟等地种植面积 5 万亩,提取的天然冰片(艾片)纯度达 98% 以上,是安宫牛黄丸等名贵中成药的关键原料。
3.吉祥草
- 苗族习用药材,全草入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人工驯化种植技术已突破,亩产值超 1.5 万元。
4.黑骨藤
- 黔西南州特色品种,含生物碱类成分,开发出 “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 等苗药独家品种,年销售额超 3 亿元。
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贵州现有 56 个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典型代表包括:
- 大方天麻:天麻素含量全国最高,获欧盟有机认证,2024 年出口额超 5000 万元。
- 施秉太子参:全国最大种植基地,建立全产业链追溯体系,2023 年电商销售额破亿元。
- 赫章半夏:粒大色白,通过 GAP 认证,占据日本汉方市场 30% 份额。
- 兴仁薏仁米:蛋白质含量全国第一,纳入中欧地标互认,2023 年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 40%。
五、新兴开发品种
1.灵芝
- 册亨、从江等地仿野生种植面积 3 万亩,多糖含量达 1.5%,开发出孢子粉、口服液等高端产品,出口欧美市场。
2.金铁锁
- 威宁县人工驯化成功,种植面积 2 万亩,皂苷含量达 1.2%,是云南白药等创伤药的核心原料。
3.黄蜀葵
- 安顺、黔西南州种植面积 5 万亩,黄酮类成分含量超 5%,用于糖尿病并发症药物研发。
六、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贵州省通过《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认定 95 个品种,建立 4 个原生境保护区、15 个良种繁育基地,并对天麻、石斛等品种给予每亩 500-1000 元种植补贴。2025 年规划中,重点推进 “定制药园” 规范化种植,目标实现 “黔六味” 产业集群产值超 200 亿元,推动 “贵药” 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5%。
结语
贵州中药材品种体系呈现 “传统道地药材规模化、民族特色品种品牌化、新兴品种高端化” 的特点,形成了从田间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开发格局,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