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药材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政策支持,已形成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一、资源禀赋与产业规模
贵州素有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 之称,药用植物资源达 6352 种,数量居全国前列。2023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803.07 万亩,产量 305.59 万吨,一产产值 299.7 亿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产值居全国前五。重点发展天麻、黄精、白及、淫羊藿、太子参等 “黔六味” 品种,形成 “一县一业、多县一群” 的产业格局,如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参、赫章半夏等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贵州省将中药材产业列为省级领导领衔推进的特色优势产业,出台《“十四五”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打造天麻、黄精等 5 大产业集群,并设立 1.355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基地、产地加工示范基地建设。2025 年最新政策进一步提出,全省中草药材产值目标达 430 亿元,重点推进 “中医药 + 康养旅游” 融合发展,加强 “贵药” 品牌体系建设。
三、产业链发展与龙头企业
- 种植端:推行 “企业 + 基地 + 农户” 模式,如安顺宝林科技通过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带动 500 余户农户种植 2 万余亩中药材,户均年增收 8000 元。毕节市通过 “麻菌轮种” 技术解决天麻连作障碍,2024 年天麻种植面积 25.6 万亩,产值 40 亿元,带动 3 万余人就业。
- 加工端: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达 132 家,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的 80% 以上。关岭自治县建成云贵高原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年处理中药材鲜品 10 万吨,产品通过 “药网通” 平台直供全国市场,并开发出中药保健品、药食同源食品等衍生产品。
- 销售端:构建 “两中心一平台”(贵阳 “黔药” 商贸中心、关岭集散中心、中药材电商平台),2024 年中药材产销合作交流会签约金额超 2.4 亿元,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
- 技术突破:贵州中医药大学周涛团队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提升 30% 的太子参新品种 “施太 1 号”,研发的 “天麻 - 冬荪轮种” 技术解决菌材污染问题,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毕节两山天麻集团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开发出冻干闪释片、复合肽饮等 20 余个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天麻身价倍增。
- 品牌打造:打造 “黔地灵药” 公共品牌,154 个民族药进入国家药品标准,56 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通过参加国际博览会(如 2024 年横琴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博览会)和建设 “贵荟馆” 省外仓,推动 “贵药” 出山出海。
五、未来发展方向
贵州省正以 “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 为目标,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 年计划建成 “黔六味” 产业集群,推进 “定制药园” 规范化种植,并依托 “中医药 + 康养旅游” 模式开发药膳、药旅产品,力争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多彩贵州的新名片。同时,通过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强化全链条质量管控,提升 “贵药” 国际竞争力。
贵州中药材产业凭借资源、政策与科技的协同发力,正从 “资源大省” 向 “产业强省” 跨越,成为乡村振兴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