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产区高度依托其“立体气候”“多样生态”特征,形成了以 “十大云药” 为核心、特色品种为补充的区域化布局。不同地理单元(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西南等)因海拔、气候、土壤差异,培育了针对性的优势药材产区,且多数产区已形成 “种植 + 加工 + 流通” 的完整产业链。
一、滇东南产区:“云药核心区”,道地药材聚集
滇东南(文山、红河、普洱、曲靖部分区域)属亚热带 / 南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土壤疏松肥沃,是云南
三七、灯盏花、砂仁、茯苓等核心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三七产业集群所在地。
核心州市 |
优势品种 |
产业特点(规模 / 地位) |
文山州 |
三七、砂仁、草果 |
- 全球 95% 以上的三七产自文山,核心产区为文山市、砚山县、马关县;- 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 50 万亩左右,综合产值超 200 亿元;- 拥有 “文山三七” 国家地理标志,建成三七加工园区(如文山高新区),聚集云南白药、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 |
红河州 |
灯盏花、砂仁、草果 |
- 全国 100% 的灯盏花原料主产区(核心在泸西县、弥勒市),供应全国 97% 的灯盏花药品原料;- 砂仁种植面积超 15 万亩(建水县、元阳县),年产量占全国 30%;- 草果种植面积超 20 万亩(金平县、绿春县),是滇东南草果交易核心。 |
普洱市 |
云茯苓、铁皮石斛、滇黄精 |
- 鲜茯苓产量占全国 60%(核心在宁洱县、墨江县),多糖含量达 18%(高于国家标准);- 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面积超 8 万亩(景东县、澜沧县),是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 滇黄精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依托林下资源形成生态种植模式。 |
曲靖市(南部) |
天麻(会泽)、续断 |
- 会泽县天麻种植面积超 3 万亩,依托高海拔(2000-2500 米)优势,天麻素含量达 0.8%;- 续断种植面积超 5 万亩(罗平县、师宗县),是西南地区续断主产区之一。 |
二、滇西北产区:“高海拔特色区”,珍稀药材主阵地
滇西北(丽江、迪庆、怒江、昭通)属高原山地气候,海拔 1500-3500 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合
滇重楼、云当归、云木香、昭通天麻等喜凉、耐寒药材生长,也是云南民族药和珍稀濒危药材的核心产区。
核心州市 |
优势品种 |
产业特点(规模 / 地位) |
昭通市 |
天麻(乌天麻)、白及 |
- 全国最优乌天麻产区(核心在彝良县、镇雄县),产量占全国 25%,天麻素含量达 1.2%;- 白及规模化种植基地(威信县),通过组培技术解决种苗难题,年产量超 500 吨。 |
丽江市 |
滇重楼、云当归、云木香 |
- 全国 90% 以上滇重楼主产区(玉龙县、永胜县),林下仿野生种植面积超 8 万亩;- 云当归(古城区、宁蒗县)阿魏酸含量达 0.15%,是 “中国当归之乡”;- 云木香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挥发油含量高,出口东南亚占比 60%。 |
迪庆州 |
云木香、秦艽、雪上一支蒿 |
- 高海拔云木香(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因昼夜温差大,有效成分积累多;- 秦艽(维西县)种植面积超 3 万亩,是全国优质秦艽产区;- 民族药 “雪上一支蒿” 主产区,依托高原生态形成特色品种。 |
怒江州 |
草果、滇黄精、岩白菜 |
- 草果种植面积超 15 万亩(福贡县、泸水市),依托怒江峡谷湿热气候,品质优;- 岩白菜(贡山县)是民族药核心品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野生驯化种植成效显著。 |
三、滇中产区:“规模化加工区”,产销衔接核心
滇中(昆明、楚雄、玉溪、大理北部)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海拔 1500-2000 米,交通便利、产业配套完善,是
云茯苓、滇龙胆、铁皮石斛的规模化种植区,同时也是云南中药材加工和流通的枢纽。
核心州市 |
优势品种 |
产业特点(规模 / 地位) |
楚雄州 |
云茯苓、滇龙胆、红花 |
- 云茯苓核心产区(南华县、楚雄市),年加工茯苓饮片超 10 万吨,是 “中国茯苓之乡”;- 滇龙胆种植面积超 8 万亩(牟定县、姚安县),龙胆苦苷含量达 3.0%(全国领先);- 红花种植面积超 3 万亩(元谋县),依托干热河谷气候,产量高、成色好。 |
昆明市 |
铁皮石斛、天麻(大棚) |
- 铁皮石斛设施种植基地(石林县、宜良县),年产能超 2 万吨,聚集多家深加工企业(如金九地生物);- 天麻大棚种植(禄劝县),实现反季节供应,配套昆明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 |
玉溪市 |
滇黄精、重楼、花椒 |
- 滇黄精种植面积超 5 万亩(新平县、易门县),依托林下资源形成 “林药套种” 模式;- 重楼(峨山县)规模化种植基地,与丽江形成 “滇西北 + 滇中” 重楼产业带;- 药食同源品种花椒(元江县),年产量超 1 万吨,兼具药材和香料属性。 |
大理州(北部) |
滇重楼、云当归、红豆杉 |
- 滇重楼(剑川县、鹤庆县)种植面积超 3 万亩,与丽江联动形成 “丽江 - 大理” 重楼核心区;- 红豆杉(云龙县)种植面积超 2 万亩,是紫杉醇提取的重要原料基地。 |
四、滇西南产区:“湿热特色区”,药食同源与民族药集中
滇西南(临沧、西双版纳、德宏、保山)属热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高湿、生物多样性丰富,是
砂仁、草果、滇龙胆、民族药的主产区,同时也是云南对东南亚药材出口的前沿。
核心州市 |
优势品种 |
产业特点(规模 / 地位) |
临沧市 |
滇龙胆、草果、白及 |
- 全国最大滇龙胆产区(凤庆县、云县),种植面积超 12 万亩,龙胆苦苷含量达 2.8%;- 草果种植面积超 30 万亩(沧源县、耿马县),是滇西南草果交易中心;- 白及(永德县)种植面积超 2 万亩,种苗繁育技术成熟。 |
西双版纳州 |
砂仁、龙血树、热带民族药 |
- 砂仁核心产区(景洪市、勐腊县),年产量超 8000 吨,是 “中国砂仁之乡”;- 龙血树(勐海县)种植面积超 1 万亩,是 “血竭”(中药止血成分)的唯一原料来源;- 热带民族药(如绞股蓝、萝芙木)种植基地,依托雨林生态形成特色品种。 |
德宏州 |
铁皮石斛、草果、美洲大蠊 |
- 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瑞丽市、芒市),多糖含量达 25%,是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 草果(盈江县)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依托边境优势出口缅甸;- 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陇川县),是 “康复新液” 的核心原料供应地,养殖规模全国第一。 |
保山市 |
紫皮石斛、天麻、重楼 |
- 紫皮石斛核心产区(龙陵县),种植面积超 5 万亩,“龙陵紫皮石斛” 获国家地理标志;- 天麻(腾冲市)种植面积超 3 万亩,依托高黎贡山生态,品质优;- 重楼(昌宁县)种植面积超 2 万亩,与丽江、大理形成产业联动。 |
五、特色产区补充:官方认证与稀缺品种
除上述区域外,云南还有两类 “标志性优势产区”,依托官方认证和稀缺资源形成独特地位:
1.“云药之乡” 集中区
全省 60 个县(市、区)被认定为 “云药之乡”,核心代表包括:
- 彝良县(天麻)、文山市(三七)、龙陵县(紫皮石斛)、宁洱县(茯苓)、景洪市(砂仁)。
2.动物药材与珍稀药材产区
- 美洲大蠊:德宏陇川、大理巍山(全国最大养殖基地);
- 菲牛蛭(抗凝血药材):普洱澜沧、西双版纳勐腊;
- 金铁锁(珍稀濒危药材):丽江永胜、迪庆香格里拉(全国唯一规模化种植区);
- 红豆杉(紫杉醇原料):大理云龙、丽江华坪。
总结:云南优势产区的核心逻辑
云南中药材优势产区的分布,本质是“生态适配性” 与 “产业集聚性”的结合:
- 高海拔区域(滇西北)聚焦喜凉珍稀药材(重楼、当归);
- 中低海拔湿热区域(滇东南、滇西南)聚焦道地大宗药材(三七、砂仁);
- 滇中区域依托交通和加工能力,成为 “种植 + 加工 + 流通” 枢纽;
- 边境区域(德宏、西双版纳)依托区位优势,实现 “种植 + 出口” 联动。
这种布局不仅保障了云南中药材的 “道地性”,也推动其从 “资源大省” 向 “产业强省” 跨越 ——2023 年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超 1100 万亩,产值超 1200 亿元,优势产区贡献了其中 80% 以上的产量和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