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覆盖广、特色鲜明,是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一、十大云药(云南道地药材核心代表)
根据《云南省道地药材名录(2024 版)》,云南官方认定的 “十大云药” 包括:
1.三七
- 地位:全球 95% 以上的三七产自云南,综合产值超 200 亿元,是云南医药产业的核心支柱。
- 特点:文山州为核心产区,有效成分三七皂苷含量高,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云南白药、三七胶囊等知名产品均以其为原料。
2.滇重楼
- 地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 90% 以上,是抗癌药物 “紫杉醇” 的重要原料。
- 特点:丽江、大理等地为主要产区,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推广成效显著,重楼皂苷含量达 2.5%。
3.灯盏花
- 地位:全球近 100% 的灯盏花原料产自云南,供应全国 97% 的市场需求。
- 特点:红河、大理等地规模化种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灯盏细辛注射液等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4.铁皮石斛
- 地位:云南是铁皮石斛的道地产区,产量占全国 65% 以上,从业企业超 150 家。
- 特点:德宏、普洱等地采用仿野生种植,多糖含量高,广泛用于保健品和中药饮片。
5.砂仁
- 地位:全国最大砂仁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指标成分含量优于其他产区。
- 特点:红河、文山等地规模化种植,既是药材也是香料,年农业产值达 16 亿元。
6.天麻
- 地位:昭通乌天麻品质全国最优,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天麻素原料药的主要来源。
- 特点:彝良县等地通过 “天麻贷” 等金融支持,带动农户人均增收 6000 元以上。
7.云茯苓
- 地位:鲜茯苓产量占全国 60% 以上,多糖含量和浸出物量优于其他产地。
- 特点:楚雄、普洱等地采用林下种植,是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 的核心原料。
8.云当归
- 地位:全国第二大当归产区,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高,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10 万亩左右。
- 特点:丽江、迪庆等地为核心产区,广泛用于妇科疾病治疗。
9.云木香
- 地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 50% 以上,是出口东南亚的重要品种。
- 特点:丽江、迪庆等地规模化种植,挥发油含量高,用于胃肠疾病治疗。
10.滇龙胆
- 地位:全国 90% 以上的滇龙胆产自云南,龙胆苦苷含量居全国前列。
- 特点:临沧、普洱等地为核心产区,是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 的主要原料。
二、特色及优势品种(146 种特产药材)
除十大云药外,云南还有 146 种特产药材,涵盖多个类别:
- 药食同源类:草果(年产量超 2 万吨)、八角、生姜、花椒等,其中草果种植面积超 100 万亩,既是药材也是调味品。
- 珍稀濒危类:滇黄精、白及、金铁锁、红大戟等,其中白及通过组培技术实现规模化繁育,用于止血和美容产品。
- 民族药类:雪上一支蒿(用于跌打损伤)、岩白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臭灵丹草(抗病毒)等,体现云南民族医药特色。
- 动物药材类:美洲大蠊(康复新液原料)、菲牛蛭(抗凝血)、熊胆粉等,其中美洲大蠊养殖规模全国领先。
三、规模化种植品种(18 个超 10 万亩品种)
根据 2023 年数据,云南有 18 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包括:
- 传统大宗品种:三七、草果、天麻、重楼、木香、砂仁、云茯苓、云当归、滇龙胆。
- 新兴规模化品种:铁皮石斛(99 万亩)、滇黄精、白及、紫皮石斛、薏苡仁、红花、生姜、红豆杉、续断。
四、地理标志与品牌建设
云南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强化品种保护,例如:
- 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龙陵紫皮石斛等 44 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 云药之乡:全省 60 个县(市、区)被认定为 “云药之乡”,如彝良县(天麻)、广南县(铁皮石斛)。
五、市场与应用
- 国内市场:全国 5000 余种中成药中 70% 使用云南原料,三七、重楼等主导国内市场。
- 国际出口:三七出口至 17 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对日本出口占全省三七出口量的 71.24%;云木香、砂仁通过瑞丽等口岸销往东南亚。
六、未来发展重点
云南正通过种业振兴、加工升级和数字化赋能推动品种优化:
- 种业突破:建设 50 个良种繁育基地,目标 2027 年良种覆盖率提升至 30% 以上,解决云木香、天麻萌发菌依赖外购的问题。
- 加工创新:推动三七超微粉碎、石斛多糖提取等技术,目标 2027 年加工产值突破 800 亿元。
- 数字化管理:通过 “数字云药平台” 和区块链溯源,实现从种植到流通的全链条监管,如文山三七 “一物一码” 赋码超 9700 万个。
云南中药材品种体系以 “十大云药” 为核心,覆盖药食同源、民族药、动物药等多元类别,凭借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正加速从 “资源大省” 向 “产业强省” 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