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药材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道地药材主产区,2024 年种植面积达 1092 万亩,综合产值 1650 亿元,连续 6 年位居全国第一。
一、产业基础与核心优势
1.资源禀赋突出
云南拥有中药资源 8875 种,占全国近一半,其中药用植物特有种类 1562 种,占全国 49.59%。全国 300 种常规种植品种中云南占 145 种(48%),40 种大宗药材中云南占 10 种(25%)。三七、草果、天麻等 18 个品种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三七、灯盏花、草果等产量占全国 90% 以上,滇重楼、云木香等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 50% 以上。
2.道地药材品牌集群
已认定 44 个 “全国地理标志产品” 和 60 个 “云药之乡”,“十大云药”(三七、滇重楼、灯盏花等)农业产值均超 10 亿元,其中三七综合产值突破 200 亿元。例如,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聚集 30 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科研、加工、交易全链条产业带。
3.全产业链初步成型
2023 年种植面积 1030.48 万亩,农业产值 535 亿元;加工产值 488 亿元,规模以上中药加工企业 139 户,年加工中药材 64.95 万吨;三产产值 627 亿元,形成 “种植 - 加工 - 流通 - 康养” 多元业态。
二、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1.顶层设计强化
2025 年出台《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 2000 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最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和国际化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
- 良种繁育:建设 50 个以上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 30% 以上。
- 加工升级:打造昆明、楚雄等 8 个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培育 2 家百亿级企业和 120 家省级龙头企业。
- 市场建设:构建 “1+1+N” 交易市场网络,优化升级文山、瑞丽等口岸功能。
2.财政与金融支持
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对推广面积超 5000 亩的药用植物新品种给予财政补助,推动 “云药” 纳入国家集采范围。2024 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科技研发等。
三、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1.科研突破
- 品种选育:文山州研发 13 个三七新品种,轮作年限从 20 年缩短至 5 年,林下三七种植推广 2000 余亩。
- 绿色种植:推广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2024 年绿色有机和 GAP 基地面积达 166 万亩,三七、天麻等品种林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 加工技术: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企业引入超微粉碎、数字化车间等技术,昆中药产品通过 GMP 认证并出口东南亚。
2.数字化赋能
- 数字云药平台:整合种植、加工、交易全链条数据,实名认证用户超 6000 人,辐射种植面积 183.8 万亩,带动农户 8 万人。例如,红花种植户通过平台平均增收 20%。
- 区块链溯源:文山三七实现 “一物一码” 溯源,2023 年赋码超 9700 万个,扫码量 1915.7 万次。
四、市场拓展与国际化
1.国内市场主导
全国 5000 多个中成药品种中 70% 使用云南原料,三七、重楼等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3 年中药材交易额 627 亿元,昆明菊花园市场年交易额 20 亿元。
2.国际合作深化
- 进出口贸易:2023 年中医药进出口额 4.6 亿元,三七主要出口中国香港、日本、越南等 1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云南对日本出口占全省三七出口量的 71.24%。
- 国际认证: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企业通过欧盟 GMP 认证,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 跨境合作:依托瑞丽、天保等口岸,与东南亚国家共建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砂仁、胖大海等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化。
五、未来展望
1.产业融合
推动 “中药材 + 康养旅居” 发展,如大理苍洱康养项目整合药膳、中药理疗等元素,2023 年接待旅居客 2.3 万人次,带动消费 7000 万元。目标到 2027 年建成 10 个以上中药材特色康养村镇。
2.国际化深化
依托 RCEP 协定,扩大与东盟国家的中药材贸易,目标 2027 年进出口额突破 10 亿元,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科技创新
设立云南中药材种业研究院,联合高校攻关分子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目标到 2027 年科技对产业贡献率超 60%。
结语
云南中药材产业正以 “千亿产值” 为目标,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市场拓展,加速从 “资源大省” 向 “产业强省” 跨越,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重要的中药材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