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依托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及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
一、青稞种植与精深加工
青稞是西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核心代表。通过科技赋能,西藏建立了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推广 “藏青 3000” 等高产新品种,并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大数据平台,提升生产效率。例如,日喀则市江孜县通过数字化管理和无人机植保,实现青稞单产突破 865 斤,并开发出青稞面包、面条、爆米花等 80 余种深加工产品,年加工产值超 12 亿元。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作为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不仅规模化种植青稞,还引入青稞肽深加工企业,推动产业链延伸。此外,曲水县等地区通过有机认证,打造无化肥农药的有机青稞品牌,产品远销上海等一线城市。
二、牦牛全产业链发展
牦牛是西藏畜牧业的支柱,从养殖到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当雄县龙仁乡、林周县格桑塘等地通过 “净土牧场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实现牦牛标准化养殖,缩短出栏周期至 2.5 岁,并建立牦牛肉追溯体系,打造 “有身份证的牦牛” 品牌。牦牛产品涵盖肉、奶、皮毛等多个领域:牦牛肉加工成风干肉、酱制品及预制菜,牦牛乳制成酸奶、酥油、奶渣等传统食品,牦牛毛则用于编织帐篷、地毯等手工艺品。全区牦牛加工企业品牌已达 10 余个,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三、藏红花本土化种植与国际化拓展
藏红花原产于地中海,经技术攻关在林芝巴宜区实现规模化种植。林芝天旺农牧公司从西班牙引进种球,通过种源优化和智能温室调控,使种球开花率从 40% 提升至 100%,并开发出藏红花原朵花、茶、精油等 8 种高附加值产品。2024 年,该公司藏红花首次出口加拿大,实现西藏藏红花国际化突破。种植基地采用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利用闲置农田繁育种球,带动农户每亩增收 3000-5000 元。
四、高原特色种植业
- 藏茶:林芝市、山南市等地种植茶叶 5 万余亩,波密县易贡茶场等基地生产冰川红茶、雪山青茶等产品,其中 5000 亩茶园获有机认证,“林芝源” 品牌逐步打响。
- 高原蔬菜与水果:通过温室大棚和无土栽培技术,西藏成功种植芦笋、网纹甜瓜、草莓、火龙果等蔬果。例如,绿之源公司利用戈壁荒滩建设有机蔬果基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拉萨才纳园区培育的高原葡萄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甜度远超低海拔地区。
五、中药材种植与藏医药产业
西藏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人工种植和野生采集相结合的模式逐步成熟:
- 红景天:相宜本草在山南市建立种植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人工驯化技术,存活率达 80% 以上,并探索水培规模化生产。
- 藏药材:日通藏医药公司试种 80 余个藏药材品种,年产量 15 吨,政府支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仿野生种植基地。虫草、贝母等传统药材通过合作社模式规范采集,部分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
六、特色养殖业
- 藏鸡:拉萨市藏鸡存栏 27.22 万只,计划 2025 年达 85 万只。萨迦县雄玛乡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23 个村发展养殖,年销售额超 680 万元。
- 藏香猪:山南市茹巨农业公司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年存栏超 1 万头,产品通过溯源系统和电商销售,带动 433 户农户增收 455 万元。
- 藏羊:培育 “象雄半细毛羊” 等新品种,建立三级繁育体系,羊毛用于制作藏毯等手工艺品。
七、民族手工业与文旅融合
- 藏毯:江孜县作为 “藏毯之乡”,将传统穿杆式连环八字扣技艺与现代 3D 设计结合,生产艺术挂毯、瑜伽垫等产品,远销海外。当地企业带动 846 户农牧民就业,年营业额超 1200 万元。
- 农旅融合: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种植、观光、研学于一体,2024 年接待游客 15.1 万人次,旅游收入 767.7 万元,推出藏药浴、果蔬采摘等体验项目。林芝藏红花种植基地毗邻景区,年吸引 20 万人次参观,带动农牧民就业。
八、乳制品加工与品牌创新
牦牛乳制品从传统走向现代,当雄县咔著卓牧合作社生产酸奶、酥油等产品,嘉黎县娘亚公司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牦牛产奶量,开发出冰淇淋、奶茶等新品。措瓦酸奶等品牌通过空运进入北京市场,以高蛋白、无污染的优势打开全国销路。
九、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西藏农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曲水县 7.72 万亩农田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获 “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认证;林芝藏红花种植采用雪水灌溉,全程无农药残留,产品有效成分高于伊朗同类产品;牦牛养殖推广草畜平衡,减少对草原的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