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冬虫夏草产业是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经济体系,融合了自然资源保护、农牧民生计改善和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
一、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
西藏冬虫夏草年均产量约 6 万公斤,产值超 60 亿元,直接带动 40 余万农牧民增收。那曲市作为核心产区,覆盖 6 个县(区),其 “那曲冬虫夏草” 已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名录。2024 年,加查县虫草产值达 3.4 亿元,采集群众人均创收约 4.47 万元;昌都市产量 52159 斤,产值 37.09 亿元。这一产业在那曲等资源富集县,农牧民收入的 50%-89% 依赖虫草采集。
二、政策监管与立法保障
- 首部单一生物资源立法:2025 年 5 月施行的《那曲市那曲冬虫夏草保护管理条例》是西藏首个针对单一生物资源的地方立法,涵盖采集许可、品牌保护、生态补偿等内容。条例明确禁止天然生长区域人工种植,要求科学采集(如随挖随填),并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
- 市场规范与打假: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出台指导意见,严厉打击 “人工虫草” 冒充野生虫草、掺杂使假等行为,要求电商平台明示产品属性,并推动建立野生与人工虫草鉴定技术标准。2009 年实施的《冬虫夏草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则规范了收购许可、计量标准和税收征管。
- 生态保护措施:采集者需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用于草场修复。例如,巴青县 2017 年收取 128.71 万元植被恢复费,用于网围栏建设和植被修复。那曲条例还要求建设项目环评需评估对虫草生长环境的影响。
三、产业链结构与市场特征
- 传统交易链:牧民→小贩→县级市场→二级经销商的四级模式仍占主流,中间环节导致价格翻倍。例如,那曲虫草从牧民手中到消费者可能加价 4-5 倍。
- 品牌化与深加工:那曲已注册 “那曲虫草” 等 3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推动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西藏华草堂药业等企业开发超微粉碎技术,将虫草制成纯粉片,产品附加值提升 30%-50%。
- 电商与标准化: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平台尝试线上交易,减少中间环节,但 2025 年仍以主流电商 B2B/B2C 平台为主,消费者可通过溯源码验证产品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