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牛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政策支持,已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牛肉生产基地之一。
一、产业优势
-
资源禀赋
- 气候与地理: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带,气候干旱冷凉,牧草资源丰富(如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全国前列),适宜发展肉牛养殖。
- 地方品种:拥有"平凉红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祝白牦牛"(世界稀有品种)、“河西肉牛”、"早胜牛"等优质地方品种,耐寒抗病、肉质优良。
-
政策扶持
- 甘肃省将牛产业列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出台《甘肃省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推动建设肉牛产业集群。
- 对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等环节提供补贴和金融支持。
二、产业规模与目标
2024 年全省牛存栏 540.5 万头、出栏 287 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 1981 亿元。根据《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到 2025 年底,牛存栏和出栏将分别达到 556 万头、294 万头,牛肉产量 33.5 万吨;远期目标到 2030 年培育 8 个 40 亿级牛产业大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三、特色品种与地理标志
作为全国首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以肉质细嫩、雪花纹理明显著称,获得直供国家级赛事和港澳市场的资质,2024 年品牌价值达 222.77 亿元。其优质高档雪花牛肉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质量水平,肌内脂肪沉积均匀,共轭亚油酸含量较普通牛肉高出 15%,达到国际顶级和牛标准。目前已开发出 7 大类 118 种精深加工产品,2024 年出口港澳 447 头,出口额 1260.2 万元。
甘南牦牛主产于玛曲县,依托 1500 万亩天然草场和高原生态环境,肉质高蛋白、低脂肪,被誉为 “高原之舟”。2024 年甘南州牛存栏 120.64 万头,牦牛占比超 80%,出栏量 59.73 万头。天祝白牦牛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其肉品和乳制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张掖市通过 40 年持续选育,形成遗传性能稳定的河西肉牛种群,2024 年养殖数量稳定在 100 万头以上。该品种肉质鲜嫩、香气浓郁,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产品直供盒马鲜生、海底捞等企业,年销售额达 40 亿元。
以陇东地区为核心,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饲养量超 50 万头。
四、区域布局
重点发展肉奶牛,张掖市建成祁连牧歌等 11 家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 65 万头,形成 “饲草种植 - 养殖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模式。甘州区通过 “五良” 技术(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推动标准化养殖,年授配改良肉牛 10 万头以上。
聚焦平凉红牛和肉牛养殖,平凉市 2024 年牛饲养量 105.76 万头,全产业链产值 180 亿元;庄浪县通过 “万千百十” 工程(万头乡镇、千头村、百头社、十头户)带动农户,柳梁镇牛饲养量稳定在 1 万头以上。
以牦牛养殖为主,玛曲县建成 “中国牦牛乳都”,开发牦牛肉、牦牛乳等高端产品,年加工牦牛奶 30 万吨,牦牛肉制品通过中欧班列销往中东、东南亚。
五、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饲草保障体系:全省人工饲草面积超 200 万亩,庄浪县推广 14 万亩粮饲兼用玉米,配套青贮池 8 万吨。灵台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8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 81%。
- 标准化养殖升级:昊康农牧业存栏 8000 头肉牛,配备智能饲喂、电子耳标等设备,实现机械化作业。庄浪县柳梁镇繁育中心提供冻配、防疫等全流程服务,推动良种覆盖率超 90%。
- 精深加工突破:康美集团开发排酸冷鲜、调理熟食等 300 种产品,年屠宰能力 15 万头。优然牧业配套牧光互补项目,棚顶发电降低养殖成本。
- 品牌价值提升:“平凉红牛” 获直供港澳资质,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计划;甘南牦牛产品亮相香港美食博览会,天祝白牦牛列入国家保护区。
六、未来发展目标
- 扩量行动:建设河西走廊 50 万头奶牛产业带,推广智能化养殖设备,新增标准化圈舍 200 万平方米。
- 提质行动:培育 “平凉红牛” 新品种(系),建设 3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良种覆盖率提升至 95%。
- 延链行动:打造牦牛产业集群,支持康美、优然等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开发功能性食品,加工转化率目标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