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下产品优势产区的分布与各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及产业基础密切相关。
一、西南地区:中药材与菌类核心产区
1.贵州
作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标杆,贵州以 “生态优先、单品突破” 为策略,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带。毕节市 “大方 — 七星关 — 赫章” 林下天麻产业带种植面积达 22.97 万亩,产量 3.36 万吨,通过有性繁殖技术和菌棒替代木材栽培技术,将生长周期缩短 1.5 年以上,木材使用量减少 80%,并开发出天麻胶囊、饮料等 20 余种深加工产品。赤水市依托 132.8 万亩竹林发展红托竹荪周年生产,形成万亩级特色产区;雷山、黎平等地则以石斛、茯苓为主,其中石斛种植面积 22.7 万亩,形成 “赤水金钗石斛” 等地理标志产品。2023 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 759 亿元,计划 2025 年突破 850 亿元。
2.云南
云南野生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迪庆松茸、南华野生菌等通过冷链物流畅销全国,2023 年林下采集业产值 334 亿元。西双版纳州规划到 2035 年建成 100 万亩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橡胶林下的傣药种植(如金毛狗蕨、砂仁)和红托竹荪养殖,目标产值千亿。此外,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 4300 万亩,综合产值 588 亿元,惠及 2000 万农村人口。
二、东北地区:林蛙与中药材特色产区
1.吉林
长白山林区是中国林蛙主产区,通化、白山等地利用 663 条适宜沟系发展林蛙养殖,年产值超 10 亿元。同时,林下参种植面积 116.5 万亩,年产量 781.8 吨,通过仿野生栽培技术和 “长白山人参” 区域品牌建设,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形成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黑龙江
依托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重点发展林下蓝莓、黑木耳和黄芪等。伊春市蓝莓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实现规模化采摘与加工,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地。
三、东南地区:竹林与花卉苗木优势区
1.福建
福建竹林面积 1873 万亩,竹笋年产量 213 万吨,均居全国第一。漳州蝴蝶兰种苗年产量占全国 1/3,水仙花、富贵籽等花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90%。闽北地区重点发展金线莲、三叶青等林下中药材,邵武市通过 “定制药园” 模式与片仔癀合作,带动 200 余户林农年增收 1.6 万元。2024 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 8121 亿元,林下经济基地超 300 个。
2.江西
芦溪县采用 “林长 + 产业基地” 模式,发展金线莲仿野生种植和黄精套种,700 亩金线莲基地年产值超 7000 万元,带动村民务工增收。全省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形成 “林菌、林药、林禽” 多元发展格局。
四、华南地区:热带林果与南药新兴区
1.广西
桂林林下经济产值连续三年全区第一,2024 年达 163 亿元。资源县发展 “药食同源” 黄精深加工,产品获国际银奖;龙胜县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金毛狗脊、竹荪等。全区林下经济惠及近 1200 万林农,年人均增收 3600 元。
2.海南
万宁市通过 “政府 + 科技 + 企业” 模式发展斑斓叶、山苏菜等热带林下作物,2024 年产值 1.38 亿元,计划引入香料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