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国内食用菌产业的创新高地,不仅拥有传统大宗品种,更通过科技赋能培育和推广了多种珍稀特色品种。以下是上海目前规模化种植及市场常见的食用菌品类,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成果,涵盖传统与新兴领域:
一、大宗主流品种
上海农科院选育的 “申香” 系列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如 “申香 1513”(2025 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其菌盖厚、易成花菇,生物学转化率超 95%;“沪香 F6” 实现周年化生产,辐射全国 1 亿棒菌棒。此外,南汇地区的花菇以菇盖厚实、花纹清晰著称,通过顺丰冷链 4 小时直达餐桌。
上海联中食用菌合作社等企业采用三次发酵技术,主推 “双孢蘑菇 176”,产量高且菇形圆整,占上海地产蘑菇产量的 90%。
工厂化生产占据主导,如永大菌业通过智能化车间实现全年供应,产品经冷链快速配送至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
二、特色珍稀品种
永大菌业自主选育的 “永大 1 号” 较传统品种生长周期缩短 30%,产量提升 40%,通过工厂化种植成为市民餐桌常客。其口感脆嫩,富含多糖,适合煲汤或炒制。
“永姬 1509” 作为永大菌业的核心品种,抗逆性强、出菇整齐,单品种年产量占基地总产量的 60%。秀珍菇则以鲜爽口感成为火锅和炒菜的热门选择。
奉贤源申合作社和崇明慧聪合作社采用智能化大棚种植,通过控温控湿实现高产。羊肚菌富含氨基酸,被誉为 “素中之荤”,鲜品价格可达 80-120 元 / 斤。
上海农科院选育的 “申蕈 1 号”“申蕈 2 号” 攻克高温栽培难题,填补夏季林下经济空白。其菌盖直径可达 15 厘米,口感兼具竹笋的清脆与猪肚的滑腻,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菌菇高 17%。
奉贤区通过 “智慧方舱” 实现周年化种植,新品种 “雪裙 1 号” 从菌包覆土到采收仅需 3 个月,鲜品经电商平台直供,价格稳定在 40-60 元 / 斤。其外形优雅,菌裙可食用,常用于高端餐饮的炖汤或刺身。
三、药用与功能型品种
南汇、松江等地的林下种植基地培育红灵芝、黑灵芝、五彩灵芝等品种,部分用于孢子粉提取。上海农科院开发的 “沪农” 系列灵芝按功效细分,如多糖含量高的品种用于深加工。
松江橙蓝森林农场引入 “沪桑 2 号”,通过智慧方舱控温控湿,其总黄酮含量高,可用于茶饮或中药配方,市场价达 500-800 元 / 斤。
永大菌业推出猴头菇软糖、固体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利用其养胃功效拓展健康食品市场。
四、工厂化与创新品种
永大菌业通过智能化环境控制实现稳定生产,其外形如绣球,富含 β- 葡聚糖,适合凉拌或烤制。
工厂化栽培的黑鸡枞菌柄粗壮,口感鲜甜,常出现在高端超市的精品货架。
采用无土立体栽培,菌盖洁白光滑,多用于日式料理和火锅,上海日均销售量达 150-200 吨。
五、传统与特色搭配品种
沪耳 3 号等品种通过代料栽培实现高产,菌片厚、色泽深,适合凉拌或炒菜。
金山廊下镇推广稻秸秆替代麦秸秆栽培技术,鲜菇肉质紧实,常用于烧烤或炖煮。
工厂化生产的茶树菇菌柄细长,香气浓郁,是干锅和煲汤的经典食材。
六、产业创新与技术支撑
- 种源自主化:上海农科院香菇团队培育的 “五朵金花”(如 “申香 215”“沪香 F6”)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超 30%。
- 智慧化生产:永大菌业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可实时调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实现香菇、姬菇等 20 余种菌类的标准化生产。
- 生态循环模式:菌渣还林、菜菇轮作(如浦东废弃蔬菜大棚种植猪肚菇)等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七、市场与消费场景
- 鲜品渠道:永大菌业与盒马、大润发合作,鲜菇 4 小时直达餐桌;奉贤红托竹荪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 加工产品:猴头菇软糖、灵芝黑咖啡、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 农旅融合:松江八十八亩田蘑菇森林乐园、青浦 “蘑幻森林” 提供菌菇采摘、科普教育等体验,赤松茸、羊肚菌等成为亲子活动热门品种。
结语
上海的食用菌产业正以 “科技 + 生态” 为驱动力,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多功能方向升级,不仅丰富了市民餐桌,更在全国范围内输出品种与技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