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畜禽产业涵盖丰富的地方品种和外来品种,其中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受政策重点支持。
一、地方保护品种
1. 猪
- 梅山猪:原产长江下游,以繁殖力高、肉质鲜美著称,分为大、中、小体型,目前仅存小型梅山猪。
- 浦东白猪:上海唯一全白色地方猪种,耐粗饲、肉质佳,保种场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现存核心种群约 150 头,通过 “环境调控 - 营养优化 - 疫苗免疫” 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保障种群健康。
- 沙乌头猪:分布于崇明区,耐粗饲、抗病力强,母猪产仔多,是崇明生态养殖的重要品种。
- 枫泾猪:原产金山区、松江区,繁殖性能突出,与外来品种杂交后商品猪市场认可度高。
- 上海白猪:本土培育品种,瘦肉率适中,作为母本与杜洛克、长白猪杂交生产三元商品猪,广泛应用于规模化养殖。
2. 牛
- 上海水牛:曾濒临灭绝,2019 年在崇明重新发现后启动抢救性保护,现存种群超 600 头,成年牛日耕 10 亩,2025 年规划建设占地 2 万平方米的保种基地,核心种群 200 头。
3. 羊
- 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崇明白山羊):以生产优质笔料毛闻名,耐高温高湿,适应崇明岛气候,但个体较小,肉用性能待提升。
- 湖羊:世界著名多羔绵羊品种,耐湿热、宜舍饲,在上海规模化羊场中占主导地位,年产羔率超 200%。
4. 鸡
- 浦东鸡(九斤黄):上海本土土鸡,成年公鸡体重超 4.5 公斤,肉质肥嫩,列为国家级保护品种,2023 年保种场存栏 2000 羽原种,计划 2025 年推广至 1150 万羽。
- 新浦东鸡:以浦东鸡为基础杂交选育,生长速度提升 30%,年产蛋 152 枚,在长三角地区推广量超 8000 万羽,是黄羽肉鸡的代表性品种。
5. 雉鸡
- 申鸿七彩雉:国内首个自主培育的肉蛋兼用型雉鸡品种,产蛋量高、抗病力强,2024 年奉贤区养殖基地年出栏 7000 只,开发出药膳汤包等深加工产品,并融入农旅研学项目。
二、外来及杂交品种
1. 猪
- 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主导规模化养殖,与上海白猪杂交生产三元商品猪,瘦肉率超 60%,出栏周期缩短至 160 天。
2. 牛
- 荷斯坦奶牛:占上海奶牛养殖 95% 以上,规模化牧场单产水平全国领先,年均泌乳量超 9 吨。
- 南德温肉牛:由上海金晖家畜遗传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体型硕大、肉质大理石纹明显,杂交后代日增重 1.3-1.5 公斤,适应长三角气候。
3. 家禽
- 艾维茵、罗斯 308 肉鸡:快速型白羽肉鸡,42 日龄体重达 2.5 公斤,占上海肉鸡市场 70% 以上。
- 罗曼粉蛋鸡:产蛋高峰期年产蛋 300 枚以上,规模化蛋鸡场普遍采用。
三、产业发展特点
- 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建立保种场、基因库(如浦东白猪 “静态基因保存”)和产学研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参与浦东白猪疫病防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 规模化与生态化结合:奶牛、肉鸡等外来品种以规模化养殖为主,地方品种(如崇明白山羊、浦东鸡)则探索 “林下养殖”“稻鸭共育” 等生态模式。
-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调控和精准饲喂(如浦东鸡保种场温湿度智能监测),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 88%,推动绿色发展。
四、市场与消费趋势
- 地方品种溢价显著:浦东鸡白斩鸡、崇明老毛蟹(水产,非畜禽)等特色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溢价率达 30%-50%。
- 功能性产品需求上升:申鸿七彩雉蛋因胆固醇含量低、氨基酸丰富,成为高端礼品;富硒浦东鸡蛋等深加工产品逐步上市。
- 冷链物流支撑产业扩张:浦东国际机场周边形成全国最大禽类冷链集群,实现长三角 24 小时配送,助力地方品种走向全国。
总结
上海畜禽产业正通过 “保种 - 选育 - 推广” 全链条创新,在保障城市副食品供应的同时,传承地方种质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