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 “药不到樟树不齐” 的美誉,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
一、道地药材与特色品种
1.传统四大道地药材
- 清江枳壳:主产于樟树市和新干县,以皮青肉厚、香气浓郁著称,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原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 凤眼车前子:泰和、新干等地所产者为佳,颗粒饱满、药效成分高,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属 “赣十味” 之一。
- 樟树吴茱萸:樟树、丰城等地种植历史悠久,气味浓烈、药性纯正,为《中国药典》收载的道地品种。
- 江栀子:以樟树黄栀子为代表,个小色红、有效成分含量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泛用于清热泻火类中成药。
2.赣十味核心品种
江西省评选的 “赣十味” 涵盖 10 种代表性药材,除上述四味外,还包括:
- 信前胡:主产于上饶,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
- 江香薷:宜春、新余等地所产质量最优,常用于解表化湿。
- 蔓荆子:野生资源丰富,以鄱阳湖周边地区产量最大,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艾:全省广泛种植,以蕲春艾草为代表,用于艾灸及妇科疾病治疗。
- 泽泻:广昌为核心产区,利水渗湿作用显著,是 “赣十味” 之一。
- 天然冰片(龙脑樟):江西独有品种,主产于吉安、赣州,冰片含量高,用于开窍醒神。
3.药食同源与特色资源
- 泰和乌鸡:泰和县特产,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既是食材也是药材,属 “赣食十味”。
- 广昌白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可养心安神、益肾涩精。
- 万载百合:以 “龙牙百合” 闻名,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是药食两用佳品。
- 粉葛:德兴、弋阳等地所产淀粉含量高,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属 “赣食十味”。
二、森林药材与规模化种植品种
根据江西省林业局 2025 年政策调整,重点发展以下品种:
1.木本药材(22 种)
- 杜仲、厚朴、黄柏:用于滋补肝肾、行气止痛,全省山区广泛种植。
- 青钱柳、山香圆、草珊瑚:兼具药用与生态价值,多分布于井冈山、武夷山等林区。
- 芳樟、龙脑樟、无患子:提取天然香料和生物制剂,吉安、赣州为主要产区。
2.草本药材(30 种)
- 多年生草本:黄精、白芨、射干、七叶一枝花等,以林下套种为主,井冈山、资溪等地规模化发展。
- 一年生草本:太子参、车前子、麦冬等,宜春、抚州等地形成产业集群,部分品种获产地趁鲜切制政策支持。
3.珍稀濒危品种
- 金毛狗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樟树市建立全省首个规范化繁育基地,用于补肝肾、强腰膝。
- 黑老虎:近年人工种植成功,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活络的功效,广药集团等企业参与产业化开发。
三、传统加工与新兴品种
1.炮制特色品种
- 建昌帮饮片:以南城为中心,擅长煨附子、炆熟地等传统工艺,枳壳、白术等药材经炮制后药效更佳。
- 樟树帮制剂:樟树市生产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如四特酒药曲)闻名全国,形成 “药不到樟树不齐” 的集散优势。
2.新兴发展品种
- 铁皮石斛:鹰潭、修水等地仿野生种植,滋阴清热、益胃生津,属 “赣食十味”。
- 覆盆子:德兴、婺源等地种植面积扩大,用于益肾固精,药食两用价值高。
- 黄精:铜鼓、乐安等地林下种植规模化,补气养阴、健脾润肺,是 “赣食十味” 之一。
四、野生资源与生态保护
江西山区蕴藏丰富的野生药材,如:
- 夏天无:余江、贵溪等地野生资源丰富,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
- 草珊瑚:贵溪、余江等地野生品质优,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蕲蛇:武夷山、井冈山等地有分布,为传统名贵中药材,祛风通络效果显著。
为保护生态,江西对金毛狗蕨、野生甘草等品种实施人工繁育与规范种植,并禁止非法采挖。
五、产业政策与品牌建设
- 标准化生产:樟树市牵头制定《清江枳壳》《樟树黄栀子》等省级地方标准,提升道地药材质量。
- 林下经济扶持:2025 年起,多年生草本药材每亩补助提高至 400 元,木本药材维持 500 元 / 亩,推动生态种植。
- 地理标志保护:清江枳壳、樟树黄栀子、广昌白莲等 10 余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总结
江西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覆盖道地药材、药食同源、森林药材及珍稀濒危品种,形成了以 “赣十味” 为核心、林下经济为特色、炮制加工为优势的产业体系。近年来,通过标准化生产、生态保护和品牌建设,江西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