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药材产业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理优势,已形成集种植、加工、科研、文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产业规模与布局
- 种植基地规模化
截至 2025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 372 万亩,其中 75 个 “定制药园” 项目覆盖 51 个县域,标准化基地面积 35 万亩,带动 2.17 万农户增收。以 “赣十味”(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等)和 “赣食十味” 为核心,构建了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环鄱阳湖药食同源药材三大产区,其中铜鼓县黄精种植面积 6.6 万亩,年产量 3000 吨,综合产值超 2 亿元。
- 加工产值稳步增长
2024 年,全省中药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 500 亿元,拥有 41 个销售额过亿元、5 个过 10 亿元的中成药优势品种,以及 6 个百亿元产业集群。2025 年 6 月,中药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124.29 亿元,其中中成药占比 70.6%,中药饮片占比 29.4%。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智慧物流园实现日吞吐量 10 万件,物流成本降低 30%。
- 科技驱动创新
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聚集了 9 个国家级、101 个省部级中医药科研平台,如唯铂莱生物通过大肠杆菌提取天然蓝色素,实现工业化生产;方竹药业利用智能干馏技术还原古法提取鲜竹沥,获 9 项专利。2025 年科技成果对接会发布了白头翁皂苷 B4 栓等 1 类新药,签约项目涵盖黄精发酵工艺、民族药活性成分开发等领域。
二、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 顶层设计引领
《江西省 “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到 2025 年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 1200 亿元,其中中药制造业 580 亿元、中药材种养业 200 亿元。2023 年《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支持经典名方开发。
- 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制定 10 余项省地方标准和 3 项团体标准,推动首个中药材 ISO 国际标准《中医药 — 栀子》发布。全省 75 个定制药园实现 47 个品种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溯源效率提升 60%,9 个产品入选 “赣鄱正品” 认证。
三、特色产业与融合发展
- 药旅康养新业态
宜黄县曹山中医康养小镇整合热敏灸、禅修、药膳等服务,年接待游客超 2 万人次;庐山杏林文化园还原董奉行医场景,推出沉浸式疗愈剧场和康养旅游线路,串联秀峰、东林大佛等景点。2023 年,宜黄县旅游综合收入达 39.73 亿元,中医药康养成为重要增长点。
- 智慧物流与品牌建设
樟树市建成仁和智慧物流园、洋湖中医药冷链仓储基地,形成 “云仓储 + 云物流” 模式,覆盖全国 2.5 万个配送点,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通过樟树全国药材交易会(2025 年第 56 届预计 700 余家企业参展)、直播带货等平台,“井冈山”“铜鼓黄精” 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四、未来方向(发展路径)
- 科技创新:依托中医药科创城,加快生物合成、智能制造等技术转化,推动经典名方二次开发。
- 绿色升级:扩大林下生态种植,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 融合拓展:深化 “中医药 + 文旅”“中医药 + 康养” 模式,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和数字化健康服务。
- 市场拓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热敏灸技术、中药饮片等出口,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结语
江西中药材产业正以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指引,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多元化融合,加速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