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药材产业以 “浙八味” 等道地药材为核心,通过全产业链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已形成集种植、加工、科研、文旅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标杆。
一、产业规模与区域布局
浙江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2023 年种植面积达 90.5 万亩,总产量 27.54 万吨,总产值 80.77 亿元,亩均产值近 8000 元。全省药用资源 2385 种,道地药材总数居全国第三,磐安、天台、桐乡等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磐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产值超 18 亿元,“浙八味” 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达 50.5 亿元。
产业布局呈现 “双带多极” 特征:浙中浙北以 “浙八味” 为主导,形成杭白菊、浙贝母等规模化种植区;浙西南则聚焦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药材,丽水市规划到 2025 年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 30 万亩以上。全省建成省级中药材特色强镇 8 个、“道地药园” 示范基地 73 个,形成杭州、金华等产业园区,其中杭州生物产业国家基地集聚了正大青春宝等龙头企业。
二、道地药材与品种创新
“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等)作为千年传承的核心品种,2023 年种植面积 19.87 万亩,产值 19.92 亿元,占全省中药材总产值近 25%。杭白菊作为 “药食同源” 代表,年出口额超 3500 万元,产品涵盖饮片、化妆品、保健茶饮,远销欧美数十国。
近年来,“新浙八味”(铁皮石斛、衢枳壳、灵芝等)快速崛起,2023 年种植面积 27.74 万亩,产值近 40 亿元,其中铁皮石斛全产业链产值超 50 亿元,乐清市建成全国最大种植加工基地。种质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全省收集保存中药材种质 2010 份,延胡索 “浙胡 3 号” 等 41 个新品种通过审定,磐安县建成 120 亩省级种质资源圃。
三、全产业链质量管控
浙江构建了从种植到流通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 生产标准化:发布《浙江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44 个品种,制定《道地药园建设通用要求》等 30 余项省级标准,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建成 “三无一全”(无硫加工、无黄曲霉毒素、无公害、全程追溯)品牌基地 9 个。
- 加工规范化:推行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共享车间”,浙农控股集团在磐安建立 “六统一”(统一种源、规程、加工等)标准化基地,带动药农亩均收益超 1.8 万元,较传统种植增收 30%。
- 溯源数字化:上线全省中药全链条追溯平台,覆盖种子种苗、种植、饮片生产等环节,8 万余亩种植地块、4.8 万农户数据接入 “中药产业大脑”,实现质量信息 “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四、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
- 产业政策:将中药材列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出台《浙江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目标到 2025 年种植面积达 100 万亩、中药工业产值突破 400 亿元。对中药创新药研发最高奖励 1500 万元,德清县对通过临床试验的中药品种按阶段给予 40% 研发补贴。
- 金融服务:推出 “药材贷” 等特色产品,邮储银行 “药材贷” 累计发放 0.71 亿元,农行 “仓单质押贷款” 支持仓储企业融资 2700 万元,财政补贴担保费用降低药农融资成本。
五、市场拓展与业态融合
- 国际市场:2024 年 1-7 月全省中药材出口 1.7 亿元,杭白菊、铁皮石斛等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出口欧美市场增长显著,嘉兴地区杭白菊出口额同比增长 6.3%。
- 跨界创新:磐安打造 “药膳 + 奶茶” 品牌 “盘安膳茶”,年营收超千万元;乐清铁皮石斛基地开发康养旅游,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达 129 个,宁波易中禾仙草园等成为文旅融合标杆。
六、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产业面临质量稳定性不足、加工附加值偏低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
- 科技赋能:建设中药产业大脑 2.0 版,实现全产业链数据贯通,支持佐力药业等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中药制剂智能化生产。
- 品牌提升:打造 “浙产好药” 区域公用品牌,推动 “浙八味” 地理标志国际互认,力争 2025 年培育 5 个全国知名中药材品牌。
- 绿色发展:推广林下种植模式,在山区 26 县认定一批林下道地药材基地,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双赢。
浙江正以 “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 为路径,推动中药材产业从 “传统种植” 向 “健康产业集群” 升级,目标到 2030 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