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湖北拥有中药资源 4457 种,居全国第五位,其中 “十大楚药”(蕲艾、半夏、天麻、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龟鳖甲、银杏、紫油厚朴、黄精)和 “五大特色药材”(资丘木瓜、野菊花、虎杖、金刚藤、马蹄大黄)是核心代表。全省形成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江汉平原五大优势产区,如利川黄连占全国市场份额 60%,蕲春蕲艾种植面积超 25 万亩。
2023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 531 万亩,产量 85.5 万吨,农业产值 238 亿元,综合产值超 800 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黄冈、恩施等重点区域表现突出,如黄冈 2024 年综合产值达 380 亿元,同比增长 20%。
二、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2025 年出台的《振兴湖北道地药材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 560 万亩,生态种植面积 280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十大楚药” 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计划聚焦 30 个主产县,推广绿色防控、仿野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并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枢纽中心对接鄂州花湖机场。
推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引导企业将药品质量体系延伸至种植加工环节,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例如,利川黄连通过林下栽培模式提升品质,有效成分含量超国家标准。
三、产业链升级与创新发展
-
加工与市场体系完善
- 加工园区: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罗田)年交易额超 7.7 亿元,提供菌种研发、趁鲜加工、冷链仓储等服务,吸引 11 家企业入驻。蕲春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 10 亿元,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集散地。
- 龙头企业:平村众赢等企业年出口额超 1.8 亿元,产品销往泰国、韩国等地;蕲春千年艾科技开发艾条、艾灸服务等衍生品,单公斤艾叶增值超 6 倍。
-
科技与品牌双轮驱动
- 科技创新:湖北省农科院选育黄连新品种 “楚连 1 号”,抗根腐病能力显著提升;湖北时珍实验室聚焦道地药材作用机理研究,推动配方颗粒研发。
- 品牌建设:蕲艾品牌价值达 130.3 亿元,“蕲春艾灸师” 成为国家劳务品牌;英山 “英三味”(茯苓、苍术、天麻)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加工团体标准提升市场竞争力。
-
三产融合与新业态
蕲春以 “艾灸疗法” 非遗为核心,发展连锁艾灸馆 9000 余家,带动就业 30 万人;安陆依托古银杏群落发展药旅融合,年旅游收入超 1200 万元。此外,药食同源产品(如黄精茶、茯苓挂面)和康养项目(如花硒谷康养小镇)成为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