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和白肉的区别主要基于肉类的颜色、来源、营养成分及健康影响。
一、定义与来源
1.红肉
- (1)定义:指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生肉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主要因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
- (2)常见种类:牛肉、猪肉、羊肉、鹿肉、兔肉等。
- (3)特殊说明:即使部分红肉(如猪肉)烹饪后颜色变浅,仍归为红肉;加工后的肉类(如香肠、火腿)属于 “加工红肉”。
2.白肉
- (1)定义:生肉颜色较浅(白色、淡粉色或浅红色),肌红蛋白含量较低。
- (2)常见种类:
-
-
- 水产类:鱼类(如鳕鱼、鲈鱼)、甲壳类(虾、蟹)、贝类等。
- (3)特殊说明:部分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因富含色素或肌红蛋白呈红色,但营养学上仍归类为白肉(或称为 “深色白肉”)。
二、营养成分对比
指标 |
红肉 |
白肉 |
蛋白质 |
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均衡 |
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尤其家禽和水产 |
脂肪 |
饱和脂肪占比较高(如猪油、牛油),胆固醇含量较高 |
不饱和脂肪占比较高(如鱼类含 Omega-3 脂肪酸),胆固醇较低 |
铁元素 |
含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高(约 15%-35%) |
铁含量较低,且多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约 2%-20%) |
锌、维生素 B12 |
含量丰富 |
鱼类、贝类等含锌和 B12,但家禽类含量较低 |
其他 |
含较多饱和脂肪,可能含反式脂肪酸(加工肉) |
鱼类富含 Omega-3,对心血管有益 |
三、健康影响
1.红肉
- (1)风险:
-
-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加工红肉列为1 类致癌物(如培根、香肠),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
- 未加工红肉归为2A 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过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相关。
- (2)益处:提供优质蛋白、血红素铁、锌、维生素 B12,是缺铁性贫血人群的重要营养来源。
2.白肉
- (1)优势:
-
- 低饱和脂肪、高不饱和脂肪,尤其鱼类的 Omega-3 有助于降低炎症、保护心脏;
-
- 水产类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如硒、碘),适合控脂、控胆固醇人群。
- (2)注意:部分加工白肉(如炸鸡、盐渍鱼)可能引入高盐、反式脂肪,需控制摄入量。
四、如何区分
- 生肉颜色:以生肉状态为准,哺乳动物肉多为红肉,家禽和水产多为白肉(少数鱼类除外)。
- 烹饪后颜色:红肉煮熟后变深褐色,白肉(如鸡肉)煮熟后呈白色或浅粉色,但猪肉煮熟后可能变白,仍属红肉。
- 膳食建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摄入畜禽肉 280-525 克,优先选择禽肉和水产;少吃加工肉,红肉每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 70 克(去骨净重)。
五、总结
红肉和白肉各有营养优势,关键在于
适量摄入与合理搭配:红肉适合补充血红素铁和维生素 B12,但需控制量,避免加工制品;白肉(尤其是鱼类)是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的理想来源,建议作为日常肉类的主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