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页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保健、养生依据。
维度 | 药食同源滋补品 | 药品 |
本质属性 | 归属于食品范畴,是可日常食用的 “食药物质”,附带一定的保健功效。 | 作为特殊商品,专为治疗疾病而生,受《药品管理法》全方位严格监管。 |
来源 | 大多源自传统中医认可的 “药食两用” 天然动植物,像黄芪、枸杞、山药、红枣等皆在此列。 | 涵盖化学合成药物、中药饮片、生物制品等,需历经复杂的研发与审批流程。 |
使用场景 | 融入日常饮食,旨在预防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或是辅助身体进行调理。 | 专门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且必须针对具体病症才能使用。 |
维度 | 药食同源滋补品 | 药品 |
核心目的 | 侧重于调理而非治疗,通过长期食用,逐步改善体质,如补气、养血、滋阴等,适合亚健康或健康人群的日常保健。 | 以治疗疾病为导向,针对诸如高血压、感冒、糖尿病等明确病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着清晰的适应症和治疗目标。 |
起效特点 | 作用温和且缓慢,需长期坚持食用,才能逐渐显现效果,像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 | 作用直接且针对性强,起效迅速,比如退烧药能快速缓解发热,降压药可及时控制血压,一般还有明确的疗程限制。 |
功效宣称 | 仅能宣传保健功能,例如 “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睡眠”,严禁宣称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 可以宣称治疗作用,但前提是要经过严格的药理实验和临床试验的验证。 |
维度 | 药食同源滋补品 | 药品 |
毒性与副作用 | 性味平和,毒性相对较低,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目录》中的食材。不过,过量食用或不对症服用,也可能引发不适,比如红枣吃多了会腹胀,阴虚者服用黄芪易上火。 | 存在明确的毒性或副作用,像某些抗生素可能会损伤肝肾,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
使用方式 | 无需医生处方,人们可依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食用,但需结合体质进行调整,例如阳虚者适宜温补,阴虚者则适合滋阴。 | 需要医生或药师的专业指导,处方药得凭处方购买,非处方药也得按说明书严格使用,同时要留意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
适用人群 | 适合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体质偏颇者,如气虚、血虚之人的日常调理。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要避免部分食材,像薏苡仁、桃仁等。 | 主要针对患病人群,必须在明确诊断后才能使用,健康人群通常无需服用,就像没病的人没必要吃感冒药。 |
维度 | 药食同源滋补品 | 药品 |
监管依据 | 遵循《食品安全法》以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目录》,作为普通食品或者保健食品进行管理,其中保健食品还需备案或注册。 | 严格遵循《药品管理法》,必须通过临床试验、药理毒理研究,获取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后,方可上市销售。 |
质量标准 | 重点聚焦安全性指标,比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对于功效的评价相对宽松,无需严格验证保健功能。 | 必须明确有效成分、含量、适应症、用法用量,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比如遵循 GMP 生产标准。 |
宣传限制 | 严禁宣称具有治疗作用,禁止使用 “疗效”“治愈” 等术语,一旦违规宣传,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广告。 | 可以宣传经批准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但必须如实标注副作用和禁忌症。 |
联系人:秦先生
邮件:2544505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