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体系,近年来在产量规模、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特征,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2024 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 7410 万吨,同比增长 4.1%,其中养殖业贡献 82%(6080 万吨),捕捞业维持 “零增长” 政策(1330 万吨)。养殖业中,淡水养殖占比 58.6%(3560 万吨),海水养殖占比 41.4%(2520 万吨)。
淡水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传统品种产量 1890 万吨,占淡水养殖的 53%;小龙虾产量 320 万吨,同比增长 9.4%,湖北、安徽等地为核心产区。
虾类:对虾(白虾)产量 224 万吨,全球第一;罗非鱼出口 16.7 万吨,同比增长 23%,但仍低于历史峰值。
贝类:养殖产量 1670 万吨,占全球贝类养殖总量的 60%,山东、福建、广东为主产区。
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五省水产品产量占全国 55%,其中山东以贝类和海带养殖见长,广东、福建侧重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出口,湖北小龙虾产量占全国近一半。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全国工厂化养殖面积超 76 万公顷,应用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实现精准投喂和病害防控。例如,福建龙海奥瑞水产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蟹肉加工效率提升 30%。
深远海养殖:《深海养殖发展意见》推动深远海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设施建设,山东、广东等地试点 “蓝色粮仓” 项目,单口网箱年产量可达 500 吨。
生态养殖模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 300 万公顷,如湖北 “稻虾共作” 亩产效益超万元;盐城市温氏芦河牧场通过微生物除臭、尾水处理等技术,实现臭气浓度达标率 100%,料肉比降低 0.05。
水产育种:2024 年审定新品种 23 个,累计达 306 个。南美白对虾国产化率提升至 30%,“海鲈 1 号” 40K SNP 液相芯片实现花鲈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种质资源保护:完成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建立 3 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保存遗传材料 12 万份,象山等地攻克岱衢族大黄鱼、银鲳等规模化繁育技术。
预制菜爆发:2024 年水产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500 亿元,酸菜鱼、佛跳墙、麻辣小海鲜等产品在电商平台销量增长 35%,广东、江苏、浙江为主要消费市场。
冷链物流:全国冷链仓储容量超 2000 万吨,厦门海关通过 “提前申报”“即验即放” 等措施,将水产品通关时间压缩至 4 小时内。
伏季休渔: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休渔时间延长至 4.5 个月,2024 年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规渔船超 2000 艘。
长江禁渔:实施三年后,刀鲚资源量回升 3 倍,江豚种群数量增加 10%,但野生捕捞产量下降 90%,转产渔民超 11 万。
养殖尾水治理:全国完成 400 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湖北、江苏等地执行《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尾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 60%。
化肥饲料管控:2024 年水产饲料产量下降 3.5%,农户更多使用自配饲料,减少氮磷排放。
“十四五” 规划:提出 “稳产保供、绿色低碳” 目标,中央财政投入超 50 亿元支持水产种业、设施渔业等项目。
地方创新:浙江推行 “用水权抵押 + 项目贷” 模式,湖南开展 “洁水养鱼” 生态补偿,福建通过自贸协定扩大厄瓜多尔虾类进口。
2024 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 364.9 亿美元,其中出口 399 万吨(187.9 亿美元),进口 440 万吨(177 亿美元),贸易顺差 10.9 亿美元。
出口:日本、美国、韩国占出口总额 60%,小龙虾出口增长 45%,罗非鱼、贝类加工品在 RCEP 国家份额提升。
进口:俄罗斯(101 万吨)、厄瓜多尔(70 万吨)、越南(33 万吨)为前三大供应国,三文鱼进口下降 24%,越南巴沙鱼因质量问题进口量下滑至 9.3 万吨。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限制俄产海产品经中国加工转口,青岛、大连等港口企业受影响;欧盟加强抗生素残留检测,倒逼企业提升质量管控。
就业贡献:全国渔业直接就业超 1500 万人,间接带动物流、加工、餐饮等行业就业超 3000 万人。例如,福建水产品出口带动 266.4 亿元产值,民营企业贡献 81.4%。
乡村振兴:湖北潜江 “虾稻共作” 带动农民年增收超 2 万元,重庆彭水富锶水产业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年经济收入 1.2 亿元。
区域特色:山东荣成 “海洋牧场” 年产值超 200 亿元,浙江象山水产苗种供应量占全省 90%,推动当地渔业综合产值突破 116 亿元。
资源衰退:近海捕捞量不足 1000 万吨,较上世纪峰值下降 70%,大黄鱼、带鱼等传统品种资源未根本恢复。
病害风险:高温导致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频发,2024 年湖南等地因病害损失超 10 亿元。
成本压力:饲料价格上涨 15%,人工成本年增 8%,中小养殖户利润空间收窄。
智能化:2025 年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规模预计达 500 亿元,物联网、AI 病害识别技术普及率将超 40%。
绿色化:生态养殖占比将提升至 60%,碳汇渔业、光伏养鱼等模式加速推广。
国际化:RCEP、中厄自贸协定推动水产贸易自由化,2025 年对东盟出口占比有望突破 30%。
中国水产业正处于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的关键期,养殖主导、技术创新、政策驱动与国际竞争构成了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未来需通过种业振兴、绿色转型、市场多元化等路径,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从 “水产大国” 向 “水产强国” 的跨越。
联系人:秦先生
邮件:2544505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