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目标和计划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为核心框架,围绕 “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 五大目标展开,形成了分阶段推进、多维度协同的战略布局。
一、核心目标体系
(一)分阶段目标
- 2027 年阶段性目标
- 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1.4 万亿斤,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显著提升。
- 科技装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 65%,智能农机覆盖率提升至 80%,生物育种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
- 绿色转型: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 1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 80%,农膜回收率达 85%。
- 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 70% 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 100 万家。
- 2035 年远景目标
- 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城市水平。
- 粮食产能稳固在 1.6 万亿斤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进入全球前十。
- 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普及,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30%。
- 本世纪中叶终极目标
- 建成供给保障安全、科技自主创新、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全球农业强国。
-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 1.8:1,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二)区域差异化目标
- 东部沿海:打造智慧农业先行区,设施农业占比超 40%,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 60%。
- 东北平原:建设世界级玉米、大豆生产基地,黑土地保护覆盖率达 90%。
- 西北干旱区:推广滴灌技术覆盖率 60%,特色农产品电商渗透率超 50%。
- 长江流域: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再减 10%。
二、战略实施路径
(一)科技攻坚工程
- 种业振兴
- 实施 “揭榜挂帅” 机制,突破 100 个 “卡脖子” 品种(如白羽肉鸡、高端蔬菜)。
- 建设海南崖州湾、甘肃张掖等 5 大国家级种业基地,种质资源保存量达 50 万份。
- 智能装备升级
- 2025 年前实现丘陵山区农机研发专项投入翻倍,推广北斗导航农机 50 万台。
- 开展 “数字农业工厂” 试点,建设 100 个无人农场、200 个智慧牧场。
- 生物技术应用
- 推进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化,2027 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 1 亿亩。
- 开发农业微生物组技术,替代 20% 化学肥料。
(二)绿色转型行动
- 耕地保护
- 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 1 亿亩,盐碱地改造新增耕地 2000 万亩。
-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每 10 万亩设 1 个监测点。
- 资源循环利用
- 推广 “光伏 + 农业” 模式,2025 年建成 1000 个农光互补项目。
- 建设区域性畜禽粪污资源化中心,粪肥还田率超 70%。
- 生态补偿机制
- 完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扩大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试点。
- 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市场,2027 年交易额突破 50 亿元。
(三)产业融合计划
- 全产业链延伸
- 培育 100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 3:1。
- 建设 50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园区年产值超 100 亿元。
- 数字乡村建设
- 实施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县域电商覆盖率达 100%。
- 开发 “甘味”“粤字号” 等区域公用品牌,溢价率提升至 30%。
-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 开展 “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到 2027 年家庭农场数量达 100 万家。
- 推广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覆盖 80% 的行政村。
(四)国际合作布局
- “一带一路” 农业合作
- 建设中老、中泰等 10 个农业合作示范区,输出杂交水稻、设施农业技术。
- 扩大与巴西、阿根廷大豆贸易,年进口量稳定在 1 亿吨以上。
- 全球粮农治理
- 主导制定 10 项国际农业标准,提升在 FAO、WFP 等机构话语权。
- 设立 “南南合作” 农业技术援助基金,每年培训 5000 名外国农技人员。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 财政投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 1000 亿元,重点支持种业、农机、绿色转型。
- 金融创新:推广 “保险 + 期货”“农业供应链金融”,2025 年农业信贷余额达 15 万亿元。
(二)制度创新
- 土地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 “三权分置”,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水权交易:在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缺水地区开展农业水权交易试点。
(三)人才保障
- “头雁” 工程:每年培育 10 万名高素质农民,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 30%。
- 科技特派员:实现每个脱贫县至少有 5 支科技特派团常驻。
四、区域实践案例
(一)甘肃寒旱农业突破
- 节水技术:白银市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玉米亩产提升至 800 公斤,节水 40%。
- 特色产业:靖远县文冠果种植面积 23.9 万亩,开发食用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 智慧农业:临夏鲜花港采用荷兰智能温室,花卉出口东南亚,生产效率提升 30%。
(二)江苏智慧农业先行
- 无人农场:兴化稻麦基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成本降低 20%。
- 数字乡村:睢宁县建成 “互联网 +” 农产品供应链,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
(三)海南南繁硅谷建设
- 种业研发:聚集 600 家种业企业,每年审定新品种超 1000 个。
- 生物安全:建成全球最大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 40 万份。
五、挑战与应对
(一)核心瓶颈
- 资源约束: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占比 30%,地下水超采区面积 19 万平方公里。
- 技术短板:高端农机国产化率不足 60%,农业机器人渗透率低于 5%。
- 小农户衔接:2.3 亿小农户技术采纳率不足 40%。
(二)突破路径
- 科技攻关:实施 “双十双百” 工程,建设 100 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 绿色转型:推广旱作农业、生态循环模式,2025 年农膜回收率达 85%。
- 制度创新:探索 “农业共富工坊”,通过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 带动小农户。
结语
中国农业现代化以 “藏粮于技、绿色转型、城乡融合” 为核心,通过分阶段目标、区域差异化路径和系统性制度创新,正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甘肃等西部省份通过寒旱农业、光伏农业等特色实践,为全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随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的全面实施,中国农业将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