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类型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兼顾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多元化体系。
一、按生产对象分类
1、种植业
-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占全国耕地面积70%以上。
- 水稻: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东北也有规模化种植。
- 小麦:北方旱作区为主,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 玉米:东北松辽平原为核心产区,形成世界级玉米带。
-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新疆、黄河流域)、甘蔗(华南)、甜菜(东北及西北)、油菜(长江流域)等。
2、畜牧业
- 牧区畜牧业:以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为主,饲养牛、羊、马等,青藏高原有独特的高寒牧场。
- 农区舍饲:南方以猪、家禽为主,北方以牛、羊为主,与种植业结合紧密。
3、林业
- 用材林:东北大小兴安岭以红松、落叶松为主,西南横断山区为重要林区。
- 经济林:南方以茶叶、柑橘、油茶为主,华北以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为特色。
4、渔业
- 淡水养殖: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主产青鱼、草鱼等。
- 海洋渔业:舟山渔场为全国最大渔场,东南沿海以对虾、贝类养殖为主。
二、按地域类型分类
1、季风水田农业
- 分布: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南方湿润区。
- 特点:以水稻为核心,一年两熟至三熟,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高。
2、商品谷物农业
- 分布:东北平原(玉米、大豆)、黄淮海平原(小麦)。
- 特点: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旱作农业
- 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 特点: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依赖灌溉,易受春旱影响。
4、绿洲农业
- 分布: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新疆)。
- 特点: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棉花、瓜果等耐旱作物。
5、高寒河谷农业
- 分布: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
- 特点:利用河谷地势低、热量较好的条件,种植青稞、小麦。
6、立体农业
- 分布:南方丘陵、云贵高原。
- 特点:垂直分层利用土地,如林粮间作、稻田养鱼。
三、按经营方式分类
1、集约农业
- 特点:高投入、高产出,常见于东部平原(如太湖平原的蔬菜基地)。
2、粗放农业
- 特点:低投入、广种薄收,多见于西北牧区或偏远山区。
四、现代农业类型
1、生态农业
- 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如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系统,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2、有机农业
- 禁用化学合成物质,以天然肥料和生物防治为主,集中在发达城市周边。
3、设施农业
- 通过温室、大棚调控环境,用于蔬菜、花卉生产,常见于北方冬季。
五、区域农业结构
1、北方地区:旱地为主,小麦、玉米、棉花,兼营畜牧业。
2、南方地区:水田为主,水稻、油菜、甘蔗,淡水养殖发达。
3、西北地区:绿洲灌溉农业(棉花、瓜果)与草原畜牧业并存。
4、青藏地区:高寒畜牧业(牦牛)与河谷种植业结合。
六、总结
中国农业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从种植业到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这些农业类型不仅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中国农业类型将继续朝着更加高效、生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