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甘肃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市),位于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连接兰白、对接成渝、衔接关天三大经济区的战略通道, 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 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垂直分布明显,是甘肃省仅有的长江流域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陇南还是中国主要中药材和油橄榄产地之一, 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和“中国油橄榄之乡”之称。
武都橄榄油
武都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975年,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的陇南市武都区开始引种油橄榄,当时引进30多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至13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经过40余年的探索实践,全区油橄榄面积达到30万亩,保存面积约占中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93%,成为中国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部分果园挂果和出油率高于地中海。
武都区是中国境内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之一,是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合适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传统,武都油油橄榄产量高,含油率高,所产橄榄油产品荣获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和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
1964年,中国开始引种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河谷地带是中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合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使得武都种植油橄榄不仅产量高,且油品品质高。
经油橄榄直接压榨出来的汁液橄榄油,是一种天然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其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同时,橄榄油又是优质的工业用油,广泛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肥皂、精密仪表等工业部门。
2005年12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4月份,武都橄榄油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特级初榨橄榄油大赛上荣获大赛银奖和铜奖。
2017年5月份,武都橄榄油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国际橄榄油大赛上,特级初榨橄榄油从27个国家选送的910份橄榄油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2020年7月27日,武都油橄榄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陇南大红袍花椒
陇南大红袍花椒是著名的花椒品种,主要产于甘肃省陇南市,椒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陇南大红袍花椒主要有武都花椒与西和油椒两类。武都花椒属花椒类中的绵椒品种,产于陇南市武都区。
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3月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和油椒产于陇南市西和县南部地区,属花椒类中的油椒品种,较同种类的绵椒口感更为浓郁、醇厚,含油量更多,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价值。
陇南花椒栽植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栽培、管理的成套技术,唐宋时期大力发展,唐开元年间已定为贡品。明初,花椒由“土贡渐合于正赋,常额征解一百斤”。花椒在当时已由朝廷贡品而列为纳税项目。花椒其他地方都有,唯独陇南花椒口感为醇厚。
武都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 。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适生范围广,全区36个乡镇中有34个乡镇适宜发展花椒。盛产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优良品质著称。
武都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花椒栽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生产的大红袍花椒具有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气浓郁、麻味醇厚的特点。
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武都花椒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时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
2020年2月26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花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陇南绿茶
陇南绿茶,甘肃省陇南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陇南绿茶地处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和康县相接壤的三角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与暖温带湿润过渡气候区,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生产陇南绿茶。陇南绿茶原料采用单芽或一芽一、二叶,产品具有芽叶重实、内含丰富、高香耐泡等独特品质。
陇南绿茶原料采用单芽或一芽一、二叶,产品具有芽叶重实、内含丰富、高香耐泡等独特品质。外形以扁形和卷曲形为主;扁形茶芽叶扁平,挺直光滑,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汤色绿亮或黄绿明亮,栗香或嫩香、清香,滋味鲜爽浓醇,叶底黄绿成朵。卷曲形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绿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长,栗香或清香,个别有天然花香,滋味爽醇,叶底黄绿柔软。
陇南茶园以小叶群体种为主,由于产茶区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决定了陇南茶园休养时间长、采摘轮次少,所产绿茶芽头重实、茶多酚含量高、香高耐泡。
陇南属中国江北茶区的北缘产地,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区,陇南绿茶执行国家标准:GB/T 14456.1-2008 绿茶 第一部分的基本要求。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陇南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陇南绿茶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
康县木耳
康县黑木耳,甘肃省康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康县是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黑木耳生产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所产黑木耳朵大肉厚,质地柔软,滑而带爽,品相俱佳 。康县黑木耳属毛木耳类,黑木耳,又称“木耳”,按其种类,通常分为“毛木耳”和“光木耳”两大类。因其形态奇妙,风味特别,别名很多。
康县黑木耳是从康县天然生长的野生木耳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菌株,子实体胶质,耳形不规则,多成菊花形,朵大肉厚,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色泽黑褐。康县黑木耳采用段木栽培,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植物胶质、脂肪和多糖胶体,食用时口感柔软、香绵润滑、味道鲜美、细嫩。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南秦岭山地,气候温暖而多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是甘肃降水量最多的县份。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4%,有高等植物172科700多种,其中适于黑木耳等食用菌生长的树种达4科6属17种,面积达110万亩,森林中生长着600多种大型真菌,为黑木耳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7年,康县黑木耳被评为“实施品牌战略推创行业品牌”上榜品牌。
2008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康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文县纹党
文县纹党,甘肃省文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党参的主要产品有:西党(文党、晶党、台党)、潞党(白皮党)、东党(吉林党)、东党(八仙党)、白党(权府党),而甘肃文县特产的党参,历称文党,又因其独县横纹的显著特点,故亦称纹党。
文县纹党是以人工栽培为主,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千百年来人工与川化栽培,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特殊物种,其参条粗壮、狮头蛇尾,断面呈菊花心纹,被誉为“蚕头蛇尾美人搓,肉实纹细冰糖心”,色泽鲜艳、品质优良。
文县纹党因其根部密布横纹,通达根体过半,故称其为“纹党”。其主要特征是:“狮子盘头菊花心,外松内紧体柔韧,身长粗大肉质厚,味清甜润嚼无渣”。
纹党以根入药,其性能与人参相去不远,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是党参中的上品,性平、味甘,“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燥之弊”。
纹党中含有21种微量元素,其中12种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硒含量较高,还含有生物碱、蔗糖、菊糖、葡萄糖、淀粉、粘液质、维生素B1、B2等。
1984年,文县纹党获外贸部颁发的《出口商品荣誉证书》。
2008年07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文县纹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文县纹党”成功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
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武都红芪
武都红芪,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红芪是黄芪的一种,为一种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又名红兰芪,为多序岩黄芪的根,产量较大,最早种于武都光明乡。武都红芪产区位于海拔1700—2000米之间红土地带,因其具有花斑、皮色红润、粉质充足等特点,质量大大优于膜荚黄芪、内蒙黄芪、金翼黄芪等,成为当地传统特产,是中国的独特品种。武都红芪身长条直,质地密实,粉性足,甜度高。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水托疮的功效。
武都红芪根呈长圆柱形,少分枝(成品无分枝),头粗尾细,长25—50厘米,头直径0.8—4厘米;表皮棕红色,有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略凸起,呈浅黄色;搓条时栓皮层易脱落,剥落处呈淡黄色,搓条后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横断面纤维性,并呈粉性,横切面皮部呈黄白色,髓部呈淡黄色,形成层呈淡黄色环,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味甘,具特异香味。药用价值高。
武都红芪微量元素为:锌大于25毫克/千克、铁大于190毫克/千克、钙大于9毫克/千克、锰大于9毫克/千克、磷大于5毫克/千克,镁大于9毫克/千克;氨基酸为:天门冬氨酸ASP≥3%,苏氨酸THR≥0.2%,丝氨酸SER≥0.2%,谷氨酸GLU≥0.7%,甘氨酸GLY≥0.2%,丙氨酸ALA≥0.2%,缬氨酸VAL≥0.35%,蛋氨酸MET≥0.05%,异亮氨酸ILE≥0.2%,亮氨酸LEU≥0.3%,酪氨酸TYR≥0.15%,苯丙氨酸PHE≥0.15%,赖氨酸LYS≥0.3%,组氨酸HIS≥0.2%,精氨酸ARG≥1.2%,脯氨酸PRO≥0.5%,胱氨酸GYS≥0.08%,色氨酸TRP≥0.05%。
武都红芪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质坚,粉性足,味甜。中上部直径1.3厘米以上,长33厘米以上。无虫蛀、须根、霉变。二等: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质坚,粉性足,味甜。中上部直径1厘米以上,长23厘米以上。无虫蛀、须根、霉变。三等: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质坚,粉性足,味甜。中上部直径0.7厘米以上,长短不分,间有破短节子。无虫蛀、须根、霉变。
1985年,武都红芪在上海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出口商品荣誉证书》。
2007年,“亮陞”牌红芪在第十届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
2010年,武都红芪通过了甘肃省农牧厅无公害认证。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武都红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成县核桃
成县核桃,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核桃是胡桃科胡桃属植物,原名胡桃,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是世界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位居四大坚果(核桃、扁桃、板栗、阿月浑子)之首。
成县核桃大而皮薄,核桃仁浅黄或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无生涩,香甜可口,含油率一般在63—69%之间。经检测,成县核桃富含氨基酸,同时,铅、汞、镉、多菌灵等检验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属于无公害产品。
由于成县特殊的地理条件,适宜于核桃生长,所以和其它地方相比,成县核桃树势强壮,果大形园,皮薄仁饱,肉香色纯、出油率高。40年生树高可达13米,干周1.5米,直径达10米以上,果实大缝合线紧密,果壳光滑,核仁淡黄色或浅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不涩,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上乘。
成县是全国核桃重点生产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品种繁多,是全国37个千吨核桃产量县之一。
成县核桃富含氨基酸,比国家标准均高出10—20%,其中锌含量每千克达到38毫克,高于其它地方核桃6毫克。
2001年,成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2007年,成县被国家公布为“核桃标准化示范县”。
2010年,成县选育的“陇南15号”核桃品系被评为全国优良品种。
2012年,成县核桃在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上获“后稷奖”。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成县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