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特产”到“金招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价值跃迁之路
在我国广袤土地上,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地方味道。柳州螺蛳粉的酸臭鲜香,宁夏枸杞的甘甜滋补,潮汕牛肉丸的弹嫩多汁,新疆大枣的饱满甘醇……这些承载着地方文化基因的美食,正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浪潮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也要看到,许多优质的地方特色食品仍停留在原料输出的初级阶段。云南咖啡豆漂洋过海成为星巴克原料,东北优质大米贴上外地品牌高价出售,陕西苹果经过层层中间商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种在地里,利在他人”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价值提升。
随着消费升级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正面临从“资源输出地”向“价值创造地”转变的关键时刻。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三大困局
产业链条短,价值链低端滞留
- 当前,我国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以贵州辣椒产业为例,贵州全省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7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大部分辣椒以初级农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形式外销,深加工转化率不足30%。相比之下,老干妈等知名品牌通过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5—10倍,但加工环节多在外地完成,本地获益有限。这种原料输出模式导致产业价值链呈现微笑曲线底端锁定状态:种植环节利润仅占10%—15%,加工环节占20%—30%,而品牌营销环节则高达50%—60%。地方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难以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品牌建设弱,市场话语权不足
- 尽管我国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超过8000件,其中食品类占比超过60%,但真正形成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以大米为例,全国有五常大米、盘锦大米、方正大米等数十个地理标志产品,但消费者认知度普遍不高,市场鱼龙混杂。品牌建设滞后带来三个突出问题:仿冒产品泛滥,正品市场被挤压;产品溢价能力弱,同质化竞争严重;消费者忠诚度低,复购率不高。
标准化程度低,规模化发展受限
- 地方特色食品多依托传统工艺制作,存在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以传统腊肉制品为例,不同作坊的产品在盐度、水分、风味等方面差异明显,难以形成统一的品质标准。调研显示,约65%的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40%的企业缺乏规范的出厂检验制度。这种状况导致:食品安全隐患难以杜绝;产品保质期参差不齐;规模化生产面临瓶颈;跨区域销售存在障碍。
多措并举构建价值创造新生态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 柳州螺蛳粉从街边小吃成长为百亿产业,核心在于政府主导的品牌化运作(如“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商标)。建议地方政府可联合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打击假冒伪劣,并通过电商、短视频等新媒体强化品牌传播。
建立品牌矩阵
- 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双品牌体系。柳州螺蛳粉的成功经验表明,公共品牌建设需要政府主导,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建立溯源体系、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提升整体形象。
讲好品牌故事
- 要深入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宣威火腿可以结合马帮文化,绍兴黄酒可以关联文人传统,让产品成为文化载体。
创新品牌传播
- 要整合新媒体资源,开展多元化营销。数据显示,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广的地方特产,品牌认知度可提升3—5倍。
延伸产业链条
- 地方政府可扶持本地企业建设深加工生产线,或引入食品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宁夏枸杞产业为例,从干果到原浆、酵素、化妆品等衍生产品,价值可提升8—15倍。
推动科技创新
- 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冻干技术、超高压杀菌、分子料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产品品质和保质期。
建设产业集群
- 要打造“种植—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产业园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协同效率。
深耕电商渠道
- 除了传统电商平台,还要重视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数据显示,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
建设冷链物流
- 要完善冷链基础设施,解决生鲜食品运输难题。预计到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
拓展跨境渠道
- 要借助“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出海。老干妈、卫龙等品牌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总结
- 地方特色食品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以创新思维重构产业发展模式,跳出“卖原料”的思维,转向品牌化、数字化、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土特产”真正蜕变为“金招牌”,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创造持久价值。
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研究室 编辑:陈相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