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药材产业近年来在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的推动下,已从传统 “小农经济” 发展成为全省 “特”“优” 农业的支柱产业。
一、产业规模与资源禀赋
2024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 600 万亩,产量达 71.5 万吨,种植收入 122 亿元,实现连续 15 年增长。种植面积居全国第 4 位,产量及收入位列全国第 10 位,形成以太行山、恒山、太岳山等区域为核心的五大中药材生产基地。
山西拥有 1788 种中药材资源,其中 “十大晋药”(连翘、黄芪、党参等)品质全国领先。例如,安泽连翘占据全国 25% 市场份额,连翘苷含量较国标提升 15%;陵川连翘产量占全国 1/4,连翘苷含量为全国主产区最高;恒山黄芪因活性成分含量高,被誉为 “正北芪”,出口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
二、政策驱动与全产业链升级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推行 “链长制”,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2022-2024 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 5000 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2024 年省级财政安排 3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时,通过 “大专项 + 任务清单” 模式整合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资金,重点向龙头企业和重点县倾斜。
-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 种植端:推广 “生态种植 + 数字化管理” 模式,如安泽县建立全国首个连翘种质资源库,培育 2 个优良品种,建设 100 余万亩野生抚育基地;陵川县通过六种模式推进 “百万亩连翘基地” 建设,形成山山有连翘的生态产业格局。
- 加工端:推动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振东制药引进杀青烘干一体机等设备,实现生产线全流程自动化,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绿之金制药等企业开发中兽药、植物农药等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
- 流通端:建设长治全国北方中药材集散中心、大同 “正北芪” 交易中心等平台,道地草药(山西)国际贸易港年交易额达 117 亿元,引入区块链溯源和智能仓储系统,库存效率提升 30%。
- 融合端:推进 “中药材 + 文旅康养”,陵川县建成 2 个连翘康养小镇、30 个特色康养村,临汾 “尧七味” 品牌推动药旅融合。
三、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
-
科技创新突破
- 种植技术:振东制药利用遥感技术精准识别连翘成熟度,单株产量提高 42%-45%;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 pH 值等 10 余项指标,抚育区产值提升 3.6 倍。
- 加工工艺:中药炮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将传统炮制经验量化为精确温度点,开发电子眼、电子舌等智能评价技术,建立十大晋药饮片数据库。
- 质量管控:振东制药建成中药材全程追溯体系,实现 “来源可查、去向可溯”;道地草药国际贸易港完成 39 种药材国际认证,为进入欧美市场奠定基础。
-
品牌矩阵成型
- 区域公用品牌:“尧七味” 整合临汾七大优势品种,“陵川连翘”“恒山黄芪” 等 8 个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认证。
- 企业品牌:广誉远、振东等企业入选 “中华老字号”,龟龄集、定坤丹等传统名药享誉国内外。
- 国际影响力:道地草药国际贸易港与日韩德等 10 国建立合作,参加 5 次国际展会,2024 年出口额同比增长 20%;2024 年中国 - 东盟中医药交流会上,山西与东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推动晋药 “出海”。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
2024 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 5 万余农户增收,主产区人均增收超 3000 元。例如,五寨县中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 8000-10000 元,陵川县连翘采摘季为农民带来 2.88 亿元收入。
全产业链吸纳就业超 6 万人,其中五寨县 6000 余人从事中药材产业,陵川县 422 家合作社覆盖 70% 以上行政村。山西欣晋元等企业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带动 1000 多户农户参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