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药材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已形成以赤峰、兴安盟为核心,辐射全区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一、产业规模与核心产区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中药材主产区,2024 年种植面积达 65.7 万亩,产值 106 亿元,其中喀喇沁旗贡献显著:全旗种植面积 15.8 万亩,辐射带动周边 50 余万亩,综合产值近 40 亿元,被誉为 “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当地黄芪种苗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90%,仅 2023 年销售种苗 5 万吨以上。兴安盟则以 “中国道地上品药材之都” 为目标,建成 23 万亩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苍术、赤芍等寒地药材,其中 “索伦苍术”“红城赤芍” 品牌影响力显著。
二、道地品种与产业链延伸
- 主导品种:赤峰的桔梗、北沙参、黄芪、防风,兴安盟的苍术、赤芍、黄芩,以及武川县的 “梁外甘草” 等,均为全国知名道地药材。桔梗、北沙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70% 和 85%,苍术、赤芍通过有机认证并建立溯源体系。
- 加工与品牌:喀喇沁旗培育 532 家企业,年加工饮片 20 万吨,产品出口日韩及东南亚;伊泰药业建成 4 万亩甘草 GAP 基地,生产甘草浸膏粉、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药食同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如桔梗代用茶、黄芪药膳预制菜等,年销售额超 6000 万元。
- 产业集群:投资 16 亿元的内蒙古中药材(蒙药材)标准化生态产业园已入驻 127 家商户,涵盖交易、仓储、检测等功能,预计年交易额超 50 亿元。赤峰计划到 2025 年建成百亿级中蒙药材产业集群。
三、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
- 标准化建设:自治区发布两批《产地趁鲜切制品种目录》,将肉苁蓉、黄芩等 11 种道地药材纳入标准化加工范围,降低企业成本并提升质量。赤峰、兴安盟等地推广水肥一体化、仿野生种植等技术,建立 5.6 万亩示范区,带动 67.4 万亩种植。
- 科研突破:内蒙古农业大学中蒙药材良种育繁中心制定蒙古黄芪种子、种苗分级地方标准,培育 4 个高产品系,并攻克草乌、赤芍等蒙药特色药材的人工栽培技术。武川县与高校合作攻关黄芪 “红心病”,研发绿色防控方案。
- 国际合作:作为 “一带一路” 中医药合作基地,内蒙古推动防风国际标准制定,远东中药与韩国签订 120 万元赤芍出口合同,喀喇沁旗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海外。
四、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 生态种植模式:赤峰推广 “果药间作”“林药间作”,兴安盟发展 200 万亩林下经济,既保护生态又提升土地利用率。巴林左旗 4 万亩仿野生药材种植,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收益并重。
- 助农增收:喀喇沁旗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数十万元,带动 1.4 万户就业;古鲁板蒿镇万亩种植基地年创收 3780 万元,惠及千余人。鄂尔多斯杭锦旗通过肉苁蓉接种,亩均利润超 2500 元。
五、未来方向(发展路径)
- 科技驱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如三山乡采用 “传统 + 生物育种” 提纯苍术种质,育苗周期缩短至 3-4 个月。
- 全链升级:推动 “种植 - 加工 - 康养” 融合,喀喇沁旗计划开发药浴保健、康养旅游项目,兴安盟布局中药无抗饲料添加剂。
- 市场拓展:依托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扩大赤芍、甘草等出口规模,同时深化与日韩、东南亚的药食同源产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