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药材产业依托长白山独特的生态资源,已形成以人参为核心、多品种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资源禀赋与核心品种
吉林省拥有全国 37.7% 的中药材品种,是中国北药基地的核心区域。长白山作为 “立体资源宝库”,孕育了人参、灵芝、桑黄、五味子、天麻等 10 余种产量居全国前列的道地药材。其中,人参作为 “百草之王”,2023 年鲜参产量达 3.4 万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 708.5 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 60%、世界总量的 40%,抚松、集安、靖宇等地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带。林下参种植面积 116.5 万亩,产量 781.8 吨,其品质与野生参接近,成为高端市场的重要供应源。此外,桑黄种植规模占全国 75%,和龙市八家子镇建成全国最大栽培基地;五味子、平贝母等品种在靖宇、临江等地形成特色产区,带动边境乡村增收致富。
二、产业规模与集群发展
截至 2023 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 500 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含林下参)达 47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 400 亿元。人参产业已形成 “种植 - 加工 - 交易 - 文旅” 一体化格局:抚松万良、通化快大、集安清河三大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 85%,靖宇长白山道地药材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 20 亿元,北五味子等品种交易量占全国 70% 以上,成为价格风向标。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建成通化蓝莓、长白山桑黄等 4 个国家级特色产业优势区,以及 26 个市州级产业区,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80 家,其中吉林敖东、修正药业等企业通过配方颗粒研发、保健品开发等实现全株利用,开发出 1000 余种产品。
三、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
吉林省将中药材产业纳入 “一主六双” 高质量发展战略,出台《吉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2023-2024 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1.2 亿元、发行专项债券 8.5 亿元,支持标准化种植、种业振兴和产业园区建设。科技支撑力度持续加大:建成 3 个人参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收集全球种质 1.2 万份;推动 “人参 + 科技” 融合,如数字人参大数据平台实现生长状态实时监测,人参皂苷 Re 片等 1 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靖宇县等示范县通过与 20 余所科研机构合作,取得 12 项省级科技成果,推动种植技术标准化。
四、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吉林人参 85% 的交易量通过长白山地区三大市场完成,出口量占全国 70%,主要面向东南亚、日韩等市场。为提升品牌价值,吉林省打造 “长白山人参” 区域公用品牌,认证 173 个原料基地,检测合格率达 95% 以上,并推动人参全参龄进入食品目录,开发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等多元化产品。文旅融合成为新亮点,集安人参特色小镇、采参习俗体验等项目,将产业与文化、康养结合,形成 “药旅融合” 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