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药材产业依托寒地黑土的独特生态优势,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国中药材领域的重要力量。
一、产业规模与核心品种优势
黑龙江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400 万亩,其中刺五加、人参、板蓝根、平贝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刺五加作为 “寒地龙药” 的旗舰品种,野生蕴藏量、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 20 项指标全国领先,种植面积达 210 万亩,市场供不应求。例如,虎林市仿野生刺五加种植面积达 32 万亩,占全国产量的 1/6,乌苏里江制药的刺五加注射液占据全国 67% 的市场份额。此外,人参、紫苏、沙棘等品种也形成规模化种植,如桦南紫苏基地面积达 16 万亩,产品出口韩国。
二、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千亿级战略产业重点推进,2019 年以来统筹财政资金 14.82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 150 多亿元,支持示范县、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最新发布的《黑龙江省林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明确,到 2030 年林药产业营收目标达 500 亿元,重点培育种子种苗、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康养四大百亿级产业。《2025 年黑龙江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刺五加种植面积目标为 200 万亩,并推动 “刺五加 +” 多产业融合,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等五大品类。
三、产业链布局与加工能力
- 种植与初加工:全省新建初加工企业 216 家,初加工能力达 37.9 万吨,是 2018 年的 27 倍。例如,龙江森工集团建成 9 个刺五加育苗基地,年育苗量超 3000 万株,并自主研发自动化饮片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 40 吨。
- 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哈药集团、珍宝岛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出刺五加口溶膜、刺五加茶、刺五加冰淇淋等创新产品,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寒地龙药” 区域品牌价值凸显,拥有 163 个区域品牌和 25 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如 “鸡西刺五加”“林口黄芪” 等。
- 流通与市场拓展:建成 13 个中药材集散地,创建 “龙药云” 供需直连平台,并打通俄药进口通道,2022 年进口俄药 2300 吨。在第三届链博会上,黑龙江企业展示的刺五加、沙棘等产品吸引国际关注,中穆沙棘计划通过低温冷冻技术开拓海外市场。
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 10 余所科研院校在寒地中药研究领域全国领先,突破刺五加组培生根技术,建成国家级实验基地 20 余个。例如,绥棱林业局与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推动刺五加种苗繁育和加工技术升级。哈尔滨师范大学研发的刺五加组培技术已实现规模化育苗,预计 2027 年达产后每亩可采收种子 60 余斤。此外,基于物联网 + 区块链的道地药材溯源系统在方正林业局试点应用,实现 “一人一地一药一码”。
五、区域发展与典型案例
- 虎林市:作为 “中国刺五加名城”,虎林市建成 18 万亩仿野生刺五加基地,吸引珍宝岛药业等企业入驻,开发刺五加浸膏、冻干粉等 50 余种产品,2024 年产值达 2.31 亿元,并计划 2027 年实现产值 7 亿元。
- 鸡西市:打造 “刺五加之城”,林冠下仿野生种植面积达 36 万亩,乌苏里江制药的刺五加注射液占全国 80% 市场份额,同时开发刺五加面膜、护手霜等日化产品。
- 龙江森工集团:整合林区资源,建成 5.2 万平方米中药产业加工园区,实现刺五加从种植到饮片、提取物的全链条生产,并与深圳和顺堂合作开发俄药资源。
六、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针对野生刺五加、防风等资源枯竭问题,黑龙江出台《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将刺五加列为国家三级保护物种,并推广组培技术实现种苗规模化繁育。
-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重点发展刺五加、人参等品种的精深加工,如开发刺五加抗肿瘤药物、沙棘功能性食品等,推动 “寒地龙药” 从原料输出向终端产品升级。
- 国际市场拓展:依托对俄地缘优势,扩大刺五加、沙棘等产品出口,同时参与 ISO 国际标准制定,提升 “寒地龙药” 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