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种植历史等多种因素发展起来的重要产业。这12个产业分别为茶叶、食用菌、蔬菜、辣椒、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生态家禽。
贵州的茶园面积达700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其具有独特的自然生长环境,凭借着高原山地的地形以及适宜的气候等因素,茶叶产业蓬勃发展。并且茶叶的种类丰富多样,得益于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品质也相当出众,从而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贵州抹茶近年来产销两旺,仅铜仁江口抹茶产业成绩斐然,江口被誉为中国抹茶之都,目前抹茶产量做到全国第一,全国每四斤抹茶就有一斤来自这里。此外,贵州的茶叶产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茶叶产量有大幅增长,茶园的增长以及产量的提升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让贵州茶叶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也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国际市场,一些产区还积极开展茶文化推广活动,发展茶旅融合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
食用菌产业在贵州实现了裂变式发展,达到33万亩,迈进全国食用菌生产第一梯队省份。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提升、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贵州的食用菌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从菌种研发到种植推广再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如省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等建立“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为菌种研发与栽培提供助力。一些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不仅产出的食用菌能够供应本地市场,还有余力向外省乃至国外销售,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
贵州是南方夏秋蔬菜生产第一大省。蔬菜种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形复杂和垂直气候明显有利于多种类蔬菜的种植,能够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市场的需求。省内各地区逐步形成了以特色蔬菜为主的种植模式,如部分地区以生产高品质反季节蔬菜等为主打方向。贵州还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从良种选育到种植技术推广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在蔬菜的加工和运输等环节也逐步完善。凭借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升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夏秋季节,贵州蔬菜大量外运到其他省份甚至国外,带动了一产、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蔬菜产业成为贵州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稳定全省蔬菜市场供应、满足百姓餐桌需求起着重中之中的作用 。
贵州的辣椒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加工产值和市场规模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种植面积达545万亩,作为全国唯一辣椒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省份,辣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辣椒的品质非常高。在发展过程中,贵州注重辣椒品牌的建设和品种品质的提升,例如在遵义等地区开展辣椒良种工程,主推贵州省自育品种和地方名特优品种,全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集约化育苗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基层生产过程中技术服务跟得上,如遵义市农科院辣椒研究所通过多种方式推广辣椒品种。加工仓储能力也较强,企业不断通过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合作拓展产品品类,在市场上贵州辣椒价格居高且市场广阔,形成了种植 - 加工 - 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椒农以及相关从业者增加收入,提高就业水平。
贵州具有适合牛羊养殖的自然环境,山地和丘陵占比大,为牛羊提供了丰富的天然牧场。同时,牛羊品种资源丰富,当地培育出了许多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品种。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规模逐步壮大。在政策支持方面,给予养殖户一定的技术指导,改善养殖环境,促进牛羊产业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方面,从养殖到最终的牛羊肉制品加工也在逐步完善,而且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贵州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保障牛羊产品的安全。此外,在有的地区发展牛羊特色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带动当地小农户共同富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就业水平 。
特色林业涵盖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比如竹产业,贵州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可能因为当地地形气候适合竹子生长等因素),竹子不仅应用在建筑等传统行业,随着科技创新,竹制品逐渐多元化,在工艺品制作、家居用品等领域也大放异彩。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油茶籽的含油率高,可榨出高品质的食用油,在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市场背景下,油茶油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花椒、皂角等产业,由于其调味作用和独特的药用价值等,过去主要是零散种植,现在已经逐步迈向规模化生产,比如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统一管理、加工和销售,提高产业效益,收获高品质的花椒、皂角等农产品,然后还延伸到深加工、制作调味料和保健品等增值产业方向,科技创新助力专用肥料研发、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等使得花椒和皂角产量与质量都有提升,农户收入显著增加,区域产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
贵州水果产业成果显著,例如李子面积263.5万亩、蓝莓面积19.3万亩,都位居全国第一。在水果种植方面,当地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类水果种植。海拔差异大、垂直气候明显的特点让贵州既可以种植亚热带的水果,也能够满足温带水果的生长需求。众多的水果品种中,一些已经形成了地方特色品牌,以高品质、独特风味占据市场份额。火龙果也是贵州水果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种类之一,果实色泽鲜艳、口感鲜美且富含营养。贵州水果产业还注重产业化发展,例如水果采摘园等形式的三产融合发展,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满足了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种植面积的增长和产量的提升,反映出水果产业在贵州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水果产业能够较好地带动地方经济,尤其是乡村旅游与水果采摘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综合收入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贵州的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这得益于该地在猪种培育方面的成果,本地猪种具有适应本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并且生猪养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养殖户遵循科学养殖原则,注重生猪养殖的环境卫生、饲料营养配比等。随着饲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能够为生猪提供更加优质的饲料,促进生猪快速生长的同时,保障猪肉品质优良。在疫病防控方面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防控体系,各级部门合作,从养殖场到市场流通,进行全面的疫病监测和防控。随着市场需求增大,贵州生猪产业在增产保供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同时也促使了生猪养殖向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方向发展,而且生猪产业链不断延伸,包含着猪肉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等环节,既满足了本地市场的肉食需求,也向外埠市场稳定供应猪肉产品。
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天麻、石斛、太子参、白芨、薏仁5个中药材单品生产规模全国第一。贵州中药材的种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中药材的种类繁多,药效好。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从选择种植土地开始,到优良种苗的选择、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加工等过程都建立了规范性文件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普及推广。中药材种植也走向规模化生产方向,许多地区成片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集合了众多农户参与到中药材种植这条产业链中。并且中药材产业与加工业相结合的程度逐步加深,很多企业加大对中药材的深加工研发投入,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制药或者制作保健品等,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还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整体产业的经济效益,尤其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贵州中药材还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影响力与竞争力 。
刺梨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刺梨作为贵州特有的资源优势型产业,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保健价值极高。在加工技术方面,已开发出刺梨汁、刺梨干、刺梨果脯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并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多,产品种类还在不断丰富。近年间,贵州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刺梨产业发展,包括扶持刺梨种植合作社、培育刺梨加工企业、加大刺梨产品的宣传推广等。在种植上,改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与加工销售联动发展,使得品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市场也不断扩大,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比如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共同繁荣 。
贵州具有发展生态渔业的优质自然水域,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水域生态环境多样化。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采用多品种混养等方式,利用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一方面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外源性污染,提升了水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渔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技术保障方面,渔业部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如养殖技术培训、鱼病防治等。随着市场对生态、绿色产品需求的增大,以稻田养鱼等为代表的渔业模式得到更好推广。此外,渔业机制创新方面也不遗余力,出现了一些渔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既保障公司的效益,又确保农民利益,生态渔业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水生生态环境,达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贵州的家禽养殖以生态化的养殖模式为主导。家禽的品种丰富多样,包括本地特色品种等,这些家禽适应本地环境,肉质鲜美等。在养殖过程中,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家禽多采用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下养殖出来的家禽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对于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例如一些山地鸡,白天可以在山地间放养采食昆虫和野草等天然食物,晚上回舍补充饲料等营养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生态家禽产业品牌的打造,一些品牌生态家禽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在销售渠道拓展方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既可以提高当地生态家禽的知名度,也能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除了养殖环节外,家禽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不断完善,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外销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就业机会 。
联系人:秦先生
邮件:25445055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