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全省中药资源种类达 3578 种,居全国第六、华东第一。
一、道地药材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主产于亳州,占全国产量的 75% 以上,是 “十大皖药” 之首。其根入药,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广泛用于妇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治疗。亳州白芍以质地坚实、断面类白色著称,2023 年种植面积达 34 万亩,年产值超 8 亿元。
被誉为 “中华九大仙草” 之首,仅产于霍山县及周边山区,2007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茎滋阴清热、益胃生津,多用于调理阴虚火旺、口干烦渴等症状。霍山石斛连续四年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百强榜,2023 年产业规模超 20 亿元。
-
滁菊与黄山贡菊
- 滁菊:主产于滁州,与杭菊、亳菊、黄山贡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2002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性微寒,清肝明目,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
- 黄山贡菊:原产于歙县金竹村,明代起列为贡品,2004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花瓣洁白、香气浓郁,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功效,2023 年歙县种植面积 3 万亩,产值超 20 亿元。
-
宣木瓜
主产于宣城,已有 2000 余年栽培史,南北朝时期即为贡品,2010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果实富含 19 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C,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功效,是 “药食同源” 品种。2025 年入选《安徽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宣州区种植面积近 3000 亩,开发出果酒、养生茶等 26 种产品。
主产于铜陵,以 “凤丹” 品种闻名,是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2006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2023 年铜陵凤丹皮种植面积超 2 万亩,产值达 5 亿元。
二、“十大皖药” 核心品种
安徽省自 2016 年实施 “十大皖药”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已确定 15 个核心品种,覆盖种植、加工、研发全链条:
- 大宗药材:亳白芍、丹皮、桔梗、菊花、茯苓、葛根。
- 茯苓:主产于岳西、金寨等地,以 “大别山茯苓” 品质最优,多糖含量超国标 55%,2023 年产量约 7000 吨,占全国优质茯苓产量的 18%。
- 葛根:主产于宣城、池州,富含葛根素,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功效,2023 年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产值达 6 亿元。
- 珍稀药材:霍山石斛、灵芝、黄精、天麻、太子参。
- 灵芝:主产于霍山、岳西,以赤灵芝为主,2023 年霍山灵芝种植面积超 5000 亩,开发出孢子粉、饮片等产品,年产值超 10 亿元。
- 黄精:主产于九华山、黄山,以 “九华黄精” 闻名,2016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23 年种植面积超 20 万亩,产值达 15 亿元。
- 特色药材:断血流、前胡、百蕊草、宣木瓜。
- 前胡:主产于旌德、黄山区,2023 年旌德县俞村镇种植面积 300 余亩,亩产值 4000 元,带动 50 余户增收。
- 断血流:主产于滁州、六安,全草入药,具有止血、抗菌功效,是妇科止血药的重要原料。
三、区域特色品种与新兴产业
- 皖北平原:亳州、阜阳以大宗药材为主,包括白芷、板蓝根、薄荷、丹参、半夏等。
- 白芷:亳州种植面积超 5 万亩,根入药,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是中药牙膏、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 半夏:主产于阜南、临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2023 年产量超 2000 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15%。
- 皖西大别山:霍山、金寨聚焦珍稀药材,包括石斛、灵芝、天麻、茯苓等。
- 天麻:主产于金寨,2023 年产量约 500 吨,以 “金寨天麻” 品质最优,平肝熄风、祛风通络,多用于治疗眩晕、头痛。
- 皖南山区:黄山、宣城、池州以特色药材见长,包括黄精、菊花、前胡、太子参等。
- 太子参:主产于宣城,2023 年种植面积约 1.2 万亩,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是儿童健脾药的常用原料。
- 江淮丘陵:滁州、合肥以滁菊、丹皮、桔梗为主,兼种南沙参、广玉兰等。
- 南沙参:主产于滁州、六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2023 年种植面积超 3000 亩,产值达 2 亿元。
四、标准化种植与品牌建设
安徽省通过 “十大皖药”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发展:
- 规范化基地:建成 95 个 “十大皖药” 产业示范基地,覆盖种植面积 100 多万亩,其中霍山石斛、亳白芍等品种标准化种植率超 35%。
- 质量追溯:全省建成 1066 家数字化追溯体系试点,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质量监管。
- 品牌价值:霍山石斛、滁菊等 10 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药信”“广印堂” 等 3 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2023 年 “十大皖药” 品牌价值总和超 200 亿元。